扶贫蓝皮书:这一年,1000万人告别贫困

  • 2016-12-30
  • 来源:国家民委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503 次
  • 暂无简介

    为了更好地实现“十三五”扶贫开发目标,总结中国扶贫的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辑出版的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2016年是中国脱贫攻坚首战之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首次超1000亿元,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


    蓝皮书指出,30年间我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全球减少贫困人口比例超过70%。

    蓝皮书指出,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购买力平价1天1.9美元的贫困标准,1981年至2012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11亿或者55.1%,同期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我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到全球减少全部贫困人口的71.82%。

    这一年,1000万人告别贫困


    1978年以来,我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按照2010年价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减少了71464万人或者92.8%;同期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5.7%,降低了91.8个百分点。

    根据“十三五”期间我国扶贫所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历史地位、国家发展战略和理念,蓝皮书建议,“十三五”扶贫宜采用的战略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政府主导彰显制度优势

    蓝皮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坚持发展减贫,坚持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精准扶贫,坚持扶贫创新,坚持“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运行制度。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认为,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中国扶贫最重要的基本经验。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把扶贫作为整个国家布局和规划中的一部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连续制定了3个规划纲要,在设定行动方针时,特别强调规模开展、整体开展。另外,在行动上特别强调并突出扶贫。”宋洪远说。

    全球减贫七成依靠中国

    “没有中国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完成其最重要的极贫人口减半的目标。”蓝皮书如此表述中国对全球贫困人口减少的贡献。

    除了减少贫困人口以外,中国还在各个维度上对全球人类福祉的提高作出了贡献。1990至2014年间,中国使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提前2年多达到目标;贡献了全球使用改良的饮用水源人口增量的45.6%;使全球平均人口期望寿命多了1岁。在1990至2015年期间,中国的扶贫成就,完成了全球1/3的扶贫任务。

    未来扶贫重在发挥合力

    蓝皮书提出,“十三五”期间,扶贫工作应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贫对象能力提高为中心,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扶贫合力,创新扶贫方式和体制机制,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绿色减贫。

    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委会委员王新怀认为,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十三五’期间,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规划应当和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相辅相成,使贫困地区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如果没有区域发展,精准扶贫、个体脱贫基础就会不牢固,长远问题也难以解决。”王新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扶贫工作不能简单依靠政府,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探索一条“大扶贫”道路。

    宋洪远同样认为,扶贫工作应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农村扶贫为例,农村有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市场在起作用,比如乡村旅游、健康养生和特色小镇。”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