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中苏醒的月港古镇——龙海首届月港彩灯庙会文化节走笔

  • 2017-02-04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621 次
  • 暂无简介

      春节期间,在古月港历史风貌区,不少市民携家带口,其乐融融地漫步其中,体验庙会、花灯等民俗文化,品尝双糕润等闽南特色小吃,欣赏古码头、竹门帘等历史遗存。蓝腾 周志荣 摄

      熙熙攘攘的人群,火树银花的乡道,满眼尽是洋溢着过年喜庆的大红灯笼……春节期间,龙海海澄古月港景区,这个沉睡多年的古镇迎来了久违的热闹氛围。

      农历正月初四,华灯初上,记者走进首届月港彩灯庙会文化节会场。“哇,这个好美,晚上亮灯真是太漂亮了。”刚走进会场拱门,迎面的青花瓷、克拉克瓷、月港商船等花灯栩栩如生,立体的造型、绚丽的颜色,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拍照。

      古月港景区的观音亭灯火辉煌,庙门口的戏台前记者遇到了66岁的村民许明亮。老许是豆巷村港口溪尾社人,土生土长的月港人。老许说,他们许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小时候便经常在容川码头玩耍,“那时候往来的船只很多”。记者在老许的带领下来到了容川码头遗址。当年遗留的“容川码”石碑已重新立在了渡口,似乎在静默地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那时候渡口原址就在这里,也就三米多宽,渡口的水很深,当时玉枕、下楼等附近村庄村民使用的生活用品都要由这里进出。”指着渡口,老许面露遗憾地说,当时容川码头被称为“名老码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在使用。后来普贤码头建立,加上北溪引水工程建设后,河流的水位下降了,容川码头的淤泥越积越多就逐渐没落了。

      沿着堤岸一路前行,架在滩涂上的观景木栅道别有一番情趣,岸边成片的民居修整得极具闽南特色。来到月港船厂遗址,船厂门口一艘月港古船模型泊在水潭中央。“我对这种船再熟悉不过了。”老许告诉记者,这艘船是三支桅杆的帆船,是普通载客载货的船,而下南洋的船一般是有五支桅杆的商船。远洋商船的船檐要高很多,吃水也深,客货船船檐较低,尾部更为宽平。

      踏着石板路,记者看到眼前出现了一条富有闽南风情的古街——容川码街,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老许说,古街上好几栋建筑都有百年的历史,古厝里保留着原始的房梁和墙体。在村民高荣忠家门口,老许停下来与其打招呼,老许激动地说:“这条容川街他们家是出了名的红店窗。”

      “昔日的容川街很繁华,街道两旁都是店面,卖着各式各样从南洋运回来的糕粿和物件。家家户户门口都开窗户做生意,而在这当中,唯独高荣忠家的店窗是显眼的红色,于是一提到‘红店窗’大家都知道是他们。”老许说,那时候高荣忠的祖父就卖肉粽,小时候他还常光顾。今年67岁的高荣忠在一旁乐呵呵地听着老许的介绍。高荣忠说,自打他懂事起,家里就在卖肉粽,尤其对家里三间联排店面的红色店窗印象深刻。文革过后,父亲那辈人就不做生意了,都以务农为生。

      随着月港的没落,如今的古街保留店窗的人家已是少数,“红店窗”也成了仅停留在老许那辈人脑海里的记忆。采访中,高荣忠的老伴秀花正抱着小外孙在看灯笼,她招呼记者到家里泡茶。秀花说,这次政府重新修整了古厝,周边环境改善了,家门口装饰了彩灯,小外孙喜欢热闹,天天要抱他到外面看。“现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多,特别有人气,这里已经好几十年都没有这么热闹了。”

      秀花有一对儿女,去年二胎政策放开,在龙海一中当英语老师的女儿高丽贤积极响应,她怀抱中的小婴儿,就是女儿刚满五个月的二儿子。高荣忠一脸满足地说,不仅女儿响应政策,媳妇也怀了二胎,就要生啦!秀花笑着应答:“二胎政策真是好,多个孩子多热闹啊!”

      步行在月港古街,记者一边听着老许饶有兴致地介绍,一边感受着关于月港的点点滴滴。

      “偃月映春晖港都盛世佛心普照乘风达五洲。”兜兜转转,当我们再回到观音亭前时,记者发现了亭前牌坊上刻着的对联。“这对联寄托着我们月港人的期许。”老许感慨地说,这次月港彩灯庙会文化节,让沉寂多年的古月港迎来了数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昔日月港的繁荣昌盛仿佛瞬间复苏了,虽然不可能恢复原先通商贸易时的情景,但是能让更多人来到这里了解古月港,提升古月港的知名度,作为月港人自然很激动,也算是对我们先人的一种宽慰。

      ☉记者 邓娜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