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四米处 ——龙文区河道流域村庄污水截污工程现场见闻

  • 2017-04-12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334 次
  • 暂无简介

    工人在4米深的地下进行管道施工 戴岚岚 摄

      3月31日,阵雨。龙文区九龙大道孚美村段,这里是龙文区河道流域村庄污水截污工程一期的一个施工点。该工程主要为龙文区九十九湾沿线20个村庄及镇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污水收集整治。

      上午8时许,曹英波和廖安强已经在4米深的顶进井里连续挖土工作了一个半小时,他们的搭档曹泽洪也在井上紧密配合着。

      曹泽洪告诉记者,该施工段地下情况比较复杂,如果采用明挖埋管施工法,地下市政供水管网以及桥、路面都会受到破坏。因此,施工方采用顶管开挖的方式,即借用千斤顶的推力,把工具管从顶进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井内吊起,混凝土管道紧随工具管后埋设在两井之间,并将管道中的泥土、沙石运出。

      这种施工方式,路面保住了,但干起活来难多了。

      记者爬到湿漉漉的顶进井里,朝正在施工的混凝土管道里望去。由于地下水的渗出,管道里十分潮湿。在管径只有1米的管道狭窄空间里,一盏矿灯显得特别刺眼。

      “哐当,哐当”,廖安强头戴安全帽,双手套着沾满泥沙的手套,脚上穿着雨鞋,身子半蹲,左手扶着土层,右手拿着铁锤,不停用力敲击着。“哗哗!”只见小石头和沙土随着敲击声纷纷落下。

      曹英波和廖安强两人一人管内施工,一人管外接装石沙的铁斗车,约每半小时轮换一次,“管里比较缺氧,空气不好,呆久了不舒服,得轮换着让身体稍微休息下。”

      记者在管内呆了半个多小时,缺氧头晕,双脚蹲得发麻,水渗进鞋子,袜子湿透,只好爬出工作井。

      “这样人工作业,进度是不是很慢,要怎么保证进度?”

      “只能加班加点。如果碰到大石头,还得用冲锋炮钻。”记者朝着曹泽洪手指方向望去,不远处,堆着几十块石条,每一个石条小则长三四十厘米,长则六七十厘米。

       “大的石条一个有两百斤。要是一天里遇到大石条多,我们的进度就会慢下来,最慢的时候12小时只挖了1米。为了赶进度,我们一刻也不敢松懈,分成白班班组和夜班班组,一天24小时日夜奋战,即便如此,这4天也只挖了6米。”

      时钟指向十点,雨大了起来。班组长黄先华来到了施工点。“昨晚我上夜班,但不太放心,还是来看看进度如何。”黄先华黝黑的脸略显疲惫。只见他下井进管仔细观察一番,“可以顶了!”黄先华作出了再顶入一节管道的指令。

      黄先华与曹英波、廖安强麻溜地爬上工作梯出井,拿起撬棍,走到离井10多米远放置混凝土管道处,将撬棍顶住其中一节管道底部,三人皱紧眉头,咬紧牙一起用力一翘,管道缓慢向前滚动起来。约离井口3米处,管道被黄先华事先放置的拳头大小石头挡住,停了下来。

      “来,用手推,好掌握距离。”黄先华发话后,拿掉挡石,与曹英波、廖安强徒手推了来。

      “一、二、三!”口号声响起,管道慢慢滚至离井口一米处,到达预设地点。

      此时的曹泽洪正在井口快速准备绳索,管道一到,立即将拇指粗的两条绳索从管道中间穿过,并将绳索牢牢地套在与吊机相连的滑轮上。

      “管子平衡了,起吊!”黄先华多次确认后发出指令。

      管道像个听话的孩子,被慢慢吊起,又慢慢下到井中,准确无误地放在了井下的工作槽中。

      工作槽的一端连着之前顶入的管道,另一端架着一台液压千斤顶。

      此时,雨已有黄豆大小,四人的衣背早已被雨水打湿,紧紧贴在身上。

      顾不上擦擦身上的雨水,黄先华、曹英波、廖安强三人快速下井。

      黄先华在管道两侧仔细观察是否放置平衡,曹英波则解开管道上的绳索后,与廖安强一同搬起一块约150厘米长、20厘米厚的铁板,将铁板放在刚刚吊下来的管道口。

      “顶!”黄先华语毕,一头钻进管道内。井外控制千斤顶开关的曹泽洪一按,千斤顶犹如一双强有力的手掌,使劲将铁板往前推,管道被缓缓顶入“一厘米、五厘米、十厘米……”

      “停!”每顶入十几厘米,黄先华都要喊停。

      “顶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平衡问题,得顶一下停一下,观察观察,如果出现管道偏离水平,得及时调整。”黄先华解释道。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约过了45分钟,管道只“挺进”80厘米,就停止顶管。

      “不能再顶了,管里没有空间,得先挖,挖进一段再顶。”

      “哐当!哐当!”管道里再次响起“交响乐”。

      黄先华这才放心地回宿舍睡觉。“回去睡会儿,才有精神上晚班。”

      ⊙本报记者戴岚岚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