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伟力 |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

  • 2023-05-19
  • 来源:福建日报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8412 次
  •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设想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设想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推进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的设想,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目标。与以“资”为本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的生活品质的现代化,简单地说是高品质生活。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高品质生活方式可以从人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消费支出水平的增长、消费升级和人居环境来进行评价。一是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这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等收入人口的显著增加。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为4亿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中等收入人口将达到8亿人。二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高品质生活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高品质生活就由追求消费的数量转向消费的质量,更为关注消费的品质、档次、品牌、卫生、健康和安全。三是人居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党的二十大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

     

    马克思在规定未来社会特征时就基于生产力发展和公有制的基础提出:人成为自由人是因为有了自由时间,因而可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自由时间对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自由时间是每个人分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文化成果,从而发展自由个性的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提升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即人的思想素质、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二是促进人的思维和观念达到现代化的水准。现代人是具有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行为方式的人。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形成共识和认同,就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障碍;需要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观念转向勇于改革创新的观念;需要突破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例如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观念,转向高质量发展观;需要从掠夺自然资源、支配自然的观念转向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观念。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排斥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但文化现代化不完全是追赶发达国家,不是文化的西化。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有条件在保持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起点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作用在于以文化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上述三个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对各个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引导。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文化;二是公民道德。企业文化是企业家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而公民道德是人的现代化之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特征。马克思指出,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基于“现代工业的基础是革命的”科学判断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由此,对工人提出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工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局部个人”。也就是说,劳动者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胜任由技术基础变革所导致的分工职能的不断革命。在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技术不仅排斥简单劳动,而且排斥技能劳动,不仅替代某个就业岗位,甚至替代某个就业行业。在此背景下,分工职能的变动加快,劳动者的流动性更为全面频繁,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所涉及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提升。一是身体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是靠人来建设的,人的健康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二是文化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是推动人的现代化、应对科技进步的必要过程。三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数字经济中实现就业优先,要求“教育和技术赛跑”。劳动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是教育和技术赛跑。要依靠各类教育培训,使劳动者本身的技能水平提升与新技术发展步伐相适应,尤其是要克服“数字鸿沟”。而且,教育不仅要能够跟上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还要走在前面。此外,教育不能限于在校教育,还需要推进劳动者在职培训之类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现代社会的人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中,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能力。因此,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作者为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