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的伟力 |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奠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四大基础

  • 2023-05-24
  • 来源:福建日报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8021 次
  •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其中,最前面的五个是带有总体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伟大变革。如果说新时代十年亦是从“摆脱贫困”转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十年,那么这五个伟大变革亦奠定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四大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其中,最前面的五个是带有总体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伟大变革。如果说新时代十年亦是从“摆脱贫困”转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十年,那么这五个伟大变革亦奠定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四大基础。

    首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历史需要,把摆脱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而认识不断深化的理论成果。

    具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发表了系列讲话,作出了深入阐述。一是阐释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从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提出了四个纲领性的重大理论命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为共同富裕作了三个基本界定:第一,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第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第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三是从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全面与重点的多重结合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总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阐述体现了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亦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最高政治力量和领导核心。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其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庄严承诺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新征程上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唯此,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效防范化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

    坚持党的领导,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方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上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在文化建设上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协调统一,在社会建设上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着眼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生态富民之路。另一方面,如果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了2013年至2020年的时间表,那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规划了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的路线图,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也为从“摆脱贫困”转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全新制度基础和坚强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党治理现代化相统一的角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厘定、对法治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建设、对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自觉,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必须解决好的基础问题,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根本问题。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夯实了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础。

    再次,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奠定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2013年到202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八年持续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正是有脱贫攻坚的历史胜利和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从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的两年时间里,成功实现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转移:先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提法替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并且提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再是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两次向世人的庄严宣告,然后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最后是党的二十大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高度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最新定论。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时代,那么“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既包含了“富起来”的内涵也蕴含着“共同富裕”的新内涵。从总体上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换,就是从“摆脱贫困”(“做减法”)到“促进共同富裕”(“做加法”)的转换,就是从摆脱绝对(物质、外在)贫困到缩小相对(精神、内在)贫困的转换。这种转换在历史理性意义上也是对邓小平“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理论设想的实践确证与历史践行。所以,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实质性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构规范的财富生产、分配与积累机制,奠定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深化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侧重点上说,共享发展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因而在直接意义上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但从内在联系上说,创新发展亦是财富创造的动力源泉,协调发展亦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有力手段,绿色发展亦是实现生态富民、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路径,开放发展亦是发展互利共赢、实现共建共享的外部条件,它们在间接意义上都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因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普惠共享的共同富裕同财富增长、均衡发展、生态富民、共建共享结合起来。

    历史而理性地审视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完善分配制度的双重意义上对资本、劳动、技术、土地、数据等涉及财富生产、分配与积累的生产要素作出了重要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安排,其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劳动(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资本(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本性和行为规律)、创新科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政策调整与制度安排在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体现就是“一个深化、三个规范”,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从根本上说,这“一个深化、三个规范”既是对生产意义上财富创造与资本积累的合法规范,也是对分配意义上收入分配与财富积累的科学规范,其背后所体现出的财富生产、分配与积累机制,无疑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而辩证把握资本与劳动、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引领与历史正道。就此而言,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建构科学规范的财富生产体制、分配秩序与积累机制,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制定了科学的政策基础。(作者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