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乡村振兴”的“和平路径”

  • 2018-07-11
  • 来源:云霄新闻中心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561 次
  • 暂无简介


    本网讯(黄晓玲)位于云霄县和平乡西面,区域总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人口数一千来人的“脱贫老困难村”棪树村,却于近几年在游客心中“爆红”。“小布达拉宫”的魅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倾心仰慕者”,有冲着“萌萌哒”的“金丸子”来的,有冲着“开春第一果”酸甜枇杷来的,更有的是冲着“青山绿水下掩盖着的金山银山”来的。

    “今年,我让我儿子不要再出去打工了,咱自家门口的生意都做不完了,打啥工呀!”吴水原摆摆手说道,脸上是掩藏不住的骄傲与欣喜。

    而这,仅仅是云霄县和平乡苦心研磨“风土乡情墨”,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一个小章节。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革命老区贫困乡,“我们的乡村如何振、怎么兴”是和平乡致力研究的重点课题。2018年,围绕习总书记“乡村五大振兴”讲话精神,和平乡构筑“山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民变老板、空壳村变热土”的发展新蓝图,多维发散“党建+”这个“万能公式”,突出党员先锋队的带头致富作用,由点及面,点面结合,架设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的全面进阶,实现“面子”和“里子”的内外兼修。

    党建如何筑巢?“生态+”助力护航!

    和平乡坐落于云霄县西部丘陵山地地带,依山傍水、草木苍翠,原生态的全局景观自带“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之美。然而,随着近几年“人家”的乔离,小桥的景致、流水的诗意已然不存,人才与生态开发双重流失的恶性循环重创着乡镇的繁荣与发展。为引凤还巢,和平乡致力“党建筑巢”,以莆顶、坎顶为创建示范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换算“生态加减法”,对原生态景观进行深层次的绿色开发,大刀阔斧挺进“公厕革命”、农村危房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尤其是万里生态水系的建设,更是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建了适宜的发展“温床”。

    “以前,家乡是那悠长的河,流淌在心里,想回回不得;现在,家乡是头顶的一道光,照耀在眼前,带来新希望。”一首小歌谣,传唱着来自远方游子对家乡最深的期许,而现在,它是和平游子最真实的写照。“其实,谁不想待在自己的家乡,哪都没有家里亲,只是以前条件不允许,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莆顶变得这么美,家门口的‘桃花源’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别的地方哪里比得了!”在交谈中,莆顶村书记李海琛颇为感慨地说道。

    农民变身老板?党员先锋领头带跑!

    “农民变老板?以前哪里敢想啊!”

    那现在呢?大家伙儿的腰板都挺起来了!

    在青山绿水掩映下,潺潺溪水“叮咚”地清响在木栈道下,络绎不绝的游客踏着这暖意日色畅游在棪树村枇杷园内。“我们是漳州过来的!”“广东的!”“From Spain!”来自国内外的来客,齐聚此地,共赏“枇杷雪景”,共享“开春第一果”。秉承“果园变公园”“山区变景区”的多元发展目标,和平乡党委并不单单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筐”内,而是立足“不同的篮筐”做出不同的式样,绽放花式盛宴。在“果园”“山区”的原基础上,以“生态+”元素为基点,打造和平“生态走廊”,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的纵深发展,构筑专属和平发展实际的多维结构模型。

    当然,美好的规划缺不了“人”的主动性,这其中的“领跑先锋”不能少。

    “我就想着,既然都要发展,为啥不让我们村先发展?”棪树村书记吴高武说道。“老党员”吴高武系返乡经济能人,作为棪树村的“带创先锋”,他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投身于村庄发展事业,带动扶持了明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尤其是在枇杷生态观光园建设过程中,带头入户做通、做透、做实多户群众工作,啃下了征地这块“硬骨头”。2017年,在党员先锋的领跑下,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棪树村20户6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9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28万元(经营性收入5.28万元);真正实现了“创收村财、增收人均、提收民心”的扶贫开发目标。2015年,棪树村被评为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被列为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获评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游”,2017年被列入漳州市市级富美乡村创建村,获评“省级最美休闲乡村”和“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空壳蜕变热土?支部凝心共聚发力!

    常言道,“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而“双薄弱村”——内洞村的华丽转身就是典型的“支部凝心促脱贫”的好例子。

    五年前,内洞村作为和平乡的革命老区贫困村,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等不利因素,发展劲头严重不足,一直陷在村财、民财“双薄弱”,甚至为零的泥沼中,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空荡与孤零让这个百年古村落被掩盖了昔日璀璨的历史韵味。

    而这样的“空壳”问题如何解?和平乡党委一直在积极寻找着最佳的答案。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村民增收的目标,和平乡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党委搭台、支部实施、党员示范的工作格局,稳固基层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凝心聚力共话“空壳村变热土”的宏伟蓝图。

    乡党委始终把乡情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内洞村为“党建引领示范基地”,通过突出党建引领作用,致力探索具有和平发展特色的“党建促脱贫”工作新路子。借助内洞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充分集结村党支部的凝聚作用,将党员干部的“劲儿往一处使,力儿往一处用”,以内洞古村落、溪涧瀑布群为平台,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游生态品牌,并创造性地利用“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双支部模式,形成“村支部牵头、合作社支部助推”“双助力”,多方位发动党员、经济能人等加入到合作社党支部中来,尤其是吸收8户贫困户作为社员,在以土地、果树等入股的基础上,与合作社共同成长,共同实现致富增收,2016年底这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十只手指聚力才成攥成拳,支部团结齐心才能促发展!”和平乡党委书记方艺强说道。2015年以来,内洞村共接待各类游客18万余人,新增收入18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机会500多人次。2015年内洞村成为首批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和第二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7年入选福建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名录。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