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兴在牛棚摸牛驯化
今年67岁的廖建兴是南靖县奎洋镇光祠村第3组村民,近年来,他乐在村里山上当放牛倌养黄牛,乡亲们说他“真牛”!
“现在少人养牛,放养黄牛收益不错。山上空气好,适当劳动可舒活筋骨,一举两得呀。”2016年7月,廖建兴在妻子和儿子、媳妇的支持下,雇请工人在山上搭建一座60多平方米的木架结构牛棚,牛棚附近建1间20平方米的管理房,作为午休和雨天歇息处。当年8月,他到金山镇向牛农购买8只小黄牛(1公7母),开始了养牛生涯。
山上牛棚处距离廖建兴家4公里。晴天他骑摩托车“上班”,雨天则骑自行车。一般情况下,他上午9时前到达牛棚将牛放出,傍晚6时前将牛赶回牛棚。中午回家吃饭。逢下雨天就带上米菜在山上管理房用柴火煮(无架设电源)。初管牛的一个雨天,廖建兴不慎摔倒在山间小路,一只手压到牛屎。“要将牛屎全部拾起来,不能影响村民出入,牛屎也可做农家肥。”他在山上设置一个晒场,每星期将拾的牛屎晒干。
为了预防牛在山上吃到带有细菌的草,廖建兴在牛棚设置两只水槽,每天放置少许食用盐让牛喝盐水。廖建兴说,这一招是28年前“看”到的。1990年,廖建兴担任光祠村委会的统计员。当时,光祠村被南靖县统计局抽中作为全县14个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点之一,廖建兴负责收集村民的日记账进行统计汇编时,发现一养牛调查户的日常家庭收入与支出日记账时常发生购盐,经了解知悉牛喝盐水有益。没想到他无意中学到的这个知识,时过28年派上用场。
“有趣的是,日常养牛中,我发现有一只‘领头牛’,只要此牛一嚎叫,其它牛就随着走。”廖建兴用录音机录下“领头牛”的嚎叫声,遇到下雨天需要提前将牛赶回牛棚时,他就播放“牛声”,牛儿竟闻声而回。“牛很温顺,我有时摸摸牛,亲密接触些,牛就会听从指挥。”
两年来,廖建兴风雨无阻乐养牛,已经出售6只黄牛以及不少的“农家肥”,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锻炼了身体。 ⊙徐方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