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国际儿童图书日来临。这一天,也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这一天,他都会在无数小朋友的阅读中“重生”。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是不可磨灭的人生厚重底色,也是其今后自信前行的底气。
而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
真希望能回到童年你住过的旧房子,隔着无法逾越的时间的鸿沟,隔着山河岁月,隔着人生阅历深浅,隔着厚厚的门墙,听一听,还是一个孩子时,你捧书阅读时发出的咯咯笑声。
今日,闽南日报采访了不同年代人孩提时的阅读故事,以及童话对于他们的人生产生的微妙影响。想一想,是哪些儿童书曾让孩童时候的你与这个美好世界不期而遇?
近日,在市区晓风书屋,孩子们正饶有兴致地看书。郑文典摄
阅读者:张铁雷 70岁 连环画收藏爱好者
“小人书”大王珍藏旧时光
☉郭扬 文/图
4月4日,下午3时过后,云霄县连环画收藏爱好者张铁雷的家中访客不断。前些年,他腾出自家一楼客厅,自费办起连环画展,每天定时对外开放。两万多册保存完好的展品在社区亮相后,70岁的张铁雷也跟着火了一把,前来观展的孩子都敬称他为“小人书”大王。
迈进一扇门,重拾一段旧时光,这是许多人造访张铁雷家的第一印象。眼前,不足40平方米的客厅,四面环立放满连环画的展柜,玻璃之下保存着一个时代的童年记忆,《南昌起义》《抗联小战士》《夜幕下的哈尔滨》《三国演义》……
“小时候啊,谁要是有一整套的《三国演义》,谁就是学校里的孩子王。大家伙聚在一起分享传阅连环画,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了。”抚着泛黄的书脊,张铁雷不禁忆起儿时的趣事,老花镜后的眼睛流动着快乐的光彩。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连环画是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之一。每每提起眼前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绘画工艺活灵活现的“小人书”,张铁雷立马就能翻出许多难忘的儿时记忆。在张铁雷看来,小人书是自己学习知识、休闲放松的“掌中宝”,在流动书贩的摊位前、在小巷弄堂口与“小人书”为伴的童年午后,过得总是那么充实和愉快。
为了入手更多的连环画,“小书虫”张铁雷开始自筹书资。12岁的他在云霄县城内卖起了冰棍;三伏天里,瘦小的身子背着一个大冰桶,穿梭在人群中卖力地叫卖,为的就是能多挣6毛零钱,在图书馆内买到自己喜欢的连环画。即使长大后,张铁雷依旧难以割舍他的“小人书”情结,一遇品相佳、内容好的连环画,经常不惜用烟票、粮票跟人交换。“便宜的几分钱,贵的一两毛,省吃俭用地买,攒着攒着书越来越多了,故事也越来越多了。”
阅读者:玲珊 80后 自由职业
童话告诉我人生哲理
☉畅音 文/图
如果童年有味道的话,那么玲珊的童年一定是油墨香的。
直到现在,在玲珊的房间里,仍有一个约摸1立方米大小的抽屉整齐归置着垒得像小山一样高的童话书。时光倒退20年,80后的童年没有手机、电脑,童年阅读是浸润在油墨书香中的。
一打开柜门,浓浓的樟脑味扑面而来,里面的《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等童话书,很多已经因为时间而泛黄缺角或卷着边儿。其中,《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她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遍,一本厚厚的书被翻得裂成了三瓣。
童年时代的玲珊,是一个童话故事迷。“临睡前,总要从抽屉里摸出《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趴在床上,瞪圆了眼睛,咬着指头津津有味地看上一小会儿,看到兴奋劲儿起,还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玲珊说,最兴奋的就是买新书的时候。攒着买零食省下的零花钱挑上几本心仪的画册,回家后,她舍不得马上翻看,总要认真包好书皮,再规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在清新的油墨香中,小心翼翼地翻开新书的封面,清秀的油墨字迹印压在缤纷的插图上,再认真地读上一小会儿,那是最美滋滋的时刻。“有时候,还会和小伙伴互相传阅图书,彼此分享着读书心得,一群闹喳喳的孩子围着小圆桌,你一言我一嘴地说着书里的故事情节,遇到不一样的观点,也会争执得面红耳赤。”玲珊笑着说。
“小时候是看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或许只有长大,才能看明白这些童话故事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玲珊说,那时候最爱的童话故事就是《丑小鸭》,每每看到丑小鸭饱受风吹雨打和被其他动物歧视欺负,她就会特别委屈地一边攥紧小拳头一边掉眼泪。丑小鸭的故事在她的内心埋下了坚强的种子,长大后她渐渐明白了故事蕴含的哲理:“你可能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曲解和疏远,处境艰难,但是是金子就会发光。”
阅读者:叶冰冰90后公务员
仍记得被蛀掉的儿童书的味道
☉洪雅君 文/图
90后
4月,春暖花开,书香阵阵。90后叶冰冰的成长有一路相伴的书香。
回忆起与书籍初次相遇,那是孩提时的懵懂时期。那时候,每到睡前,叶冰冰的奶奶便从抽屉拿出连环画给她讲故事。那些在当时已显陈旧的连环画是父亲小时候读过的,画册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即使奶奶目不识丁,也能把神话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她听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仍记得书上那被书虫蛀掉的味道!”叶冰冰笑着说道。
“印象最深的是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吧。”叶冰冰说,小时候一有空就缠着奶奶讲故事,即使去幼儿园上学的路上也不放过。虽说当时很多故事人物情节已不记得,但是故事里传达的真善美深刻影响了她的人生观。
而就在今年3月底,叶冰冰回到了父亲曾经读书的地方——诏安深桥镇华表村叶氏宗祠“追远堂”。在她的领诵下,叶冰冰和叶氏家族及后代的几个孩子身穿汉服,诵读叶氏的家规家训。“阅读让我更能体会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叶冰冰不由感慨,因缘际会让她回到了父辈曾经读书学习的地方,像是冥冥之中注定。
阅读者:陈小慢 2010后 学前儿童
送给孩子探寻世界的“钥匙”
☉张小惠 文/图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全职妈妈高丽对于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意识”觉醒得比一般家长早。自女儿陈小慢出生之初,她便踏上漫漫的“陪读”之路。
作为“新手妈妈”,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幼儿绘本、儿童读物,一开始她也感到无所适从,“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究竟该从何处下手?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好书籍?”
“我会参考一些育儿网站、公众号的推荐,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列出书目。阅读与陪读的路上,孩子和我都收获颇丰。”从一开始的兴致缺缺到后来的津津有味,从背课文式的生硬朗读,到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精彩演绎,从自言自语式的单方面输入到丰富而有趣的互动游戏……在高丽看来,陪孩子阅读不仅仅是母女俩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亲子相处最融洽的一段时光。
通过阅读,孩子的学习兴趣被全面激发起来,在语言表达和知识面的扩展上也常常给人一些意外之喜。高丽也从原来的“新手妈妈”蜕变为朋友圈里的“育儿专家”。“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往往不同。比如孩子小月龄的时候喜欢色彩丰富、构图和情节单一的绘本,两岁之后偏爱有故事性,能引起联想、共鸣的内容,再大一些的时候更喜欢科普类书籍。”谈及阅读书目的选择,高丽如数家珍。
当代社会,电视机是多数中国家庭不可或缺的必须品,而在高丽家则不然。“当孩子坐在电视机前时,他们不需要思考、想象,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阅读则不同,当他们手捧书籍静静品读的时候,必须打开全身的感官来体验、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语言文字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任何学习方式所无法达到的。”高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