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天眼”盯着 “黑科技”加持 漳州有效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

  • 2019-07-25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5868 次
  • 暂无简介

      漳州新闻网讯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系列整治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扬尘防治网格化监管,明确规定了5类工程扬尘防治标准,拉网式检查和不定期重点抽查建筑工地,力促项目推进工作与扬尘污染防治同步实施,有效控制施工扬尘等污染,守护城市“气质”。

      现场

      一提到建筑工地,很多人眼前会习惯性出现一片尘土飞扬、噪声烦扰的景象。 “脏、乱、差”,曾是城市建筑工地带给城市环境的一道“硬伤”。

      然而如今走进我市的建筑工地现场,看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新面貌:

      规范的围挡设施整洁统一,硬化后的道路两侧绿植如荫;工地出入口设置的车辆冲洗平台配备有高压水枪,车辆出场前确保不“带泥上路”;建筑材料和构配件按品种、规格分类整齐堆放;围挡、外架均有配置喷淋系统,地面有雾炮、洒水车等降尘装置;建筑垃圾集中堆放,不能及时清运的全部实施覆盖……文明、整洁、有序的施工现场,成为展现城市环境的一道独特“窗口”。

      政策

      为了实现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文明的整体提升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系列整治行动,先后出台《关于开展施工扬尘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漳州市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良记录“安全黑名单”“文明施工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施工扬尘防治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明确规定了5类工程扬尘防治标准及各方主体责任分工,对工地路面硬化、建筑材料覆盖、车辆清洗设施等问题提出具体细则,并在全市范围内落实扬尘防治网格化监管,成立联合督查小分队开展“双随机”拉网式检查和不定期重点抽查,对不达标工地进行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建筑工地责令停工并依法进行处罚。今年上半年,我市已累计出动2205人次检查812个在建项目,共发现施工扬尘等问题1035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88份,责令停工5个项目、立案6起,有效控制施工扬尘等污染,守护城市环境“气质”。

      声音

      “今年我市还首次提出绿色拆迁的倡议,鼓励征迁单位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施工单位使用液压剪、金刚锯、水压刀、移动破碎机、移动喷雾机等科技手段,舍弃以往使用工程爆破、挖掘机作业等传统手段,以减小噪音、减少扬尘和垃圾废物,让建筑施工现场更绿色、更环保、更整洁有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人防”的同时我市还不断加大“技防”力度,对全市132个在建项目安装了施工扬尘在线监测设备,成功实现建筑施工污染防治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这种“互联网+监管”综合治理模式为全国首创。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我市还将围绕“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全面推进绿色文明施工,进一步完善实现监测系统与工地现场自动喷淋系统的实时在线联动,从快从重查处建筑工地施工扰民行为,并建立健全通报曝光制度,综合运用整改、停工、约谈、记分、立案处罚、限制评优评先、列入“黑名单”等手段,进一步加大防治查处力度,力促建筑施工智能化、制度化、长效化,推动我市文明施工水平再上新台阶。

      神器“天眼” 360度监控扬尘

      本报记者 蔡柳楠 摄影报道

      7月初,我市建设工程远程视频监控指挥中心投用,并在全市132个在建项目安装了施工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市管在建项目安装率达100%。记者在新建成投用的市建设工程远程视频监控指挥中心看到,由12块液晶屏组成的监控大屏上,各在建工地实时状况清晰可见。在线监管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即可操控工地监控探头实现360度无盲区全方位监管,且工地降尘喷淋次数、时长均可在“天眼”平台留痕备查。当施工现场PM10值超标时,该平台还会向对应的辖区监管人员发送预警短信,监管人员可立即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实现动态化在线监管,并给予扬尘污染责任主体有效震慑,提高文明施工自觉性。

      云霄:智能化监测超标自动报警

    扬尘监测“神器”在工地“上岗” 郭扬 文/图

      7月23日,云霄县城早早被夏日晨光唤醒,繁华街景一隅,复兴路东段(旧实验小学)片区改造建设项目进入“奋战”模式,雾状喷淋装置、防尘雾炮机等装置随之启动,一片柔和的雨雾覆盖施工区域。此时,工地门口右侧的扬尘监测联动系统显示屏上,实时播报着空气质量监测信息,PM2.5为10微克/立方米,PM10为17微克/立方米。

      “可别小瞧门口这套法宝,它兼具视频监控、实时检测、远程预警等功能,监测扬尘有效又便捷。”正在维护电箱设备的工程安全主管黄猛松,“晒”起了眼前的扬尘监测联动系统。

      近年来,随着云霄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区街边在建工程增多,PM2.5、PM10成了不少居民关注的指标。如何降尘、如何检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住建局牵头推广智能化扬尘监测联动系统,并加强对在建项目进行循环检查,督促施工单位配全降尘设备,落实扬尘防治措施。

      今年2月,黄猛松口中的扬尘监测“神器”在工地“上岗”。这套智能化设备配备视频监控、噪声监控、气象及数据采集等系统,与省住建厅项目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对工地周边可吸入颗粒含量进行连续不间断监测。经由设备实时监测的数据,实时传递到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并传送回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电脑系统中,实现了无缝对接、全面监管。一旦监测数据超标,线上自动报警、倒逼整改,真正实现全天候、无时差、零距离监控扬尘污染源。

      “最近,我们还购置了新型移动式洒水车用于清洗路面。随着工程的推进,主体建筑外围也将配置环形管网喷头。施工环境会越来越好,周边空气会越来越清新!”工程负责人黄建芳说。有了“智能天眼”倒逼工作落实,黄建芳身后工地的降尘配套,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朝着科技化、精细化迈进。工地外围遍布雾状喷淋装置,车辆进出大门先过循环自动洗车系统,防尘雾炮机、高压水枪冲洗机交替使用……如今,工地长出“眼耳鼻”、一线常下“毛毛雨”成为复兴路东段(旧实验小学)片区改造建设项目的施工新常态。

      “人员蹲守、巡逻治理等传统扬尘监测手段主要靠估测,收集到数据也难以量化和分析。如今,有了智能监测系统的助力,建筑工地、重点道路施工等空气污染源治理不再上演‘猫鼠游戏’,环境管理模式也真正实现了由‘被动协同’到‘联控联防’的转变。”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杨顺利欣喜地说道。除了复兴路东段(旧实验小学)片区改造建设项目以外,扬尘监测联动系统等治尘“黑科技”在县城7处项目工地安家落户,施工场地更加洁净,一线工人和周边群众获享环保福利


      芗城:规范化管理工地垃圾日产日清

      郑文典 文/图

      昨日,笔者走进市区瑞京西路西湖正荣府项目工地,轰鸣声中,一辆运输车徐徐开入工地门口洗车槽水池,车轮冲洗干净后,方才徐徐开出工地。“这是我们工地垃圾运输车,每天上、下午要各跑一趟,车辆一定要清洗干净才能出工地大门。”该项目工地安全主管陈华云介绍。

      为尽量杜绝环境污染和扰民,正荣府对建筑工地的施工垃圾分类存放、及时清运、规范管理。建筑工地垃圾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两类,其中建筑垃圾包括沙浆、破碎砖头、碎木板、油漆桶等杂物;生活垃圾则是工地工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该工地建筑垃圾存放在搭盖的封闭式临时专用料场,由垃圾运输车定时清运到指定的地点倾倒统一处理。由于废弃的油漆和化学溶剂属于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所以必须还原封闭,另行存放处理,地面还要做防渗漏处理。而生活垃圾则收集投放在工地门外的密闭垃圾箱里,由市环境集团每天定时清运。

      此外,正荣府还严格按照常规做法,多举措做好垃圾处理和扬尘治理。在施工现场设置三级沉淀池,施工污水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网管;施工场区内主干道要混凝土硬化,非主干道要铺碎石或钢板,场区围墙喷淋系统24小时喷淋,洒水车定时全场洒水,裸露场地和土堆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以防止地面扬尘和垃圾杂物随风飘扬。“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加强防尘除尘,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节约资源,更好地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正荣府项目经理高志强说。

      龙文:立体化治理喷淋有效“除尘”

      杨志慧 章瑶 张仪华

      炎炎夏日,龙文区锦绣碧湖D区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火热,工人们紧锣密鼓忙施工,多种防尘喷淋设施也“各司其职”:

      空中,塔吊挥舞长臂,长臂上会“降雨”,水雾喷洒而下,全面笼盖工地,大范围吸附灰尘颗粒和杂质;

      半空中,铝膜和爬架“强强联手”,落地灰、施工噪音大大减少,建筑立面清爽干净;

      地面,围挡喷淋安全牢固、定时开启,移动式喷雾机“哪里需要移哪里”,洗车台、沉淀池里,运输车辆正除泥、冲洗……

      “从空中到地面,我们形成了立体化扬尘治理模式,从而有效控制空中浮尘的漂移扩散,达到了降尘抑尘的目的。”该项目施工相关负责人王伟超介绍,同时,采取对地下侧墙回填区进行植被绿化覆盖,材料堆藏区用混凝土硬化处理等措施,因地制宜对各个区域及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从源头控制减少扬尘。各项目班组长还签订了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定期开展自查自纠,让扬尘污染无处遁形。

      不仅如此,该项目工地安装接入漳州市扬尘在线监控平台,通过系统平台、智能技术、智能设备的应用,监管人员可实时监控PM2.5、PM10、噪音、工地湿度、温度等数据,精确把控工地现场扬尘情况,“一旦扬尘超标了,工地上的喷淋装置就会自动开启,噪音超标也会发出警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工地扬尘,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广大群众的关切点。”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文力促项目推进工作与扬尘污染防治同步实施,持续加强扬尘治理专项检查,强化建筑施工扬尘防治工作,要求辖区各在建工地每日在微信工作群上传扬尘整治措施落实情况,督促全区在建工地严格落实好围挡、道路硬化、自动化洗车台、微灌喷雾、裸露地面绿网覆盖、绿化等各项文明施工和扬尘防治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龙文辖区内建筑工地已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50台PM2.5在线监测设备、20部工地洒水车、125台移动式雾炮机等降尘设备,全区建筑工地基本实现按要求设置标准出入口、围挡喷淋、外架喷淋、移动雾炮机等。

      如是,线下线上同步发力,扬尘区域“喷起来”,临时堆土“盖起来”,进出车辆“洗起来”,在线监控“管起来”,施工现场“绿起来”,龙文区全面“网”住扬尘,建筑工地不再“灰头土脸”,靓了“颜值”提了“气质”。

      本报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陈兴宇 张文键

       责任编辑:刘婧 黄妍婷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