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富美新漳州精彩篇章——聚焦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

  • 2019-09-26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6553 次
  • 暂无简介

      “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媒体记者朋友见面,同时也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漳州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昨日举行的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书记邵玉龙围绕“奋力赶超当先锋、建设富美新漳州”作主题发布,介绍了漳州70年的发展和变化,让大家充分领略了漳州的魅力、活力和实力。

      漳州,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钟表名城等称号。这里山水交融,通江达海,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优越,是一座开放包容、闲适豁达、发展潜力十足的城市。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无限责任的意识理念和担当作为,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先锋,推动富美新漳州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谷文昌干部学院(资料图片)


    福建土楼之王华安二宜楼民俗文化活动(资料图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资料图片)


      道不尽漳州好地方

      左右逢源区位好

      漳州是福建的南大门,对接“珠三角”,介于厦门和汕头两大经济特区之间

      漳州是交通部确定的国家级运输枢纽城市,是福建南部西进东出、南联北接的重要交通枢纽,目前已形成“两纵两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三纵三横五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两纵两横四联”铁路网

      漳州海岸线长715公里,拥有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两大深水港湾,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150多个,目前已建成30万吨泊位1个、万吨级以上码头19个,有三个港区被列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物产丰饶水土好

      漳州拥有全省最大的平原九龙江冲积平原,是全国有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果品种多达330多种

      芗城的香蕉、龙文的甘蔗、龙海的杨梅、漳浦的花卉、云霄的枇杷、诏安的青梅、东山的海鲜、平和的蜜柚、南靖的金线莲、长泰的芦柑、华安的茶叶,数不胜数、远近驰名

      片仔癀、八宝印泥、水仙花被誉为“漳州三宝”,闻名海内外

      山清水秀生态好

      漳州山、海、江、平原兼备,福建第二大江九龙江横贯全境,拥有完备的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64.83%,生态城市竞争力全省第一

      目前,漳州11个县(市、区)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生态县命名,其中国家级生态县9个,有78个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善良淳朴民风好

      漳州是谷文昌精神、110服务精神、龙江大局精神和女排拼搏精神的发祥地,这里台胞多、华侨多,勤劳朴实是漳州人的优秀品格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台湾现有人口中,祖籍漳州的近1000万人,台湾许多政要,包括国民党的连战、吴敦义、萧万长、王金平、江丙坤、林丰正,民进党的谢长廷、游锡堃等,祖籍都在漳州

      底蕴深厚人文好

      漳州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设立州治,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漳州历代才俊荟萃,理学大师朱熹曾任漳州知州,黄道周、林语堂等文化名人享誉海内外

      漳州名胜古迹众多,明清历史古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漳浦宋代古城赵家堡素有“宋城”“闽南小汴京”之称;南靖、华安土楼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观”;漳州月港是明代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合法的始发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经济发展翻天覆地

      ●地区生产总值从1.12亿元增加到3947.6亿元,增长352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73元增加到7.71万元,增长1055倍

      ●财政总收入从0.02亿元增加到352亿元,增长17602倍

      ●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562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31.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11.60亿元;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711元

      ●外贸出口总额达到81.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23亿美元

      城乡面貌沧桑巨变

      ●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67平方公里,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59%

      ●至2018年底,全市铁路运营里程6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95公里,普通公路通车总里程11960公里

      ●建成“五湖四海”等一批生态项目,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3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公园面积达到731.31公顷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漳州110、首发“315”维权热线等6项经验做法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案例

      ●2017年被列为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商务110”“联合办税”“即报即放”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

      ●与近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比利时英博、日本矢崎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漳州

      ●成功举办10届海峡两岸“农博会”,20届“花博会”,持续办好“中国蘑菇节”“漳州味·世界行”等活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漳州先后与印尼巨港市、日本谏早市、荷兰瓦格宁根市、日本伊达市、美国檀香山市和匈牙利格德勒市等6个国外城市建立友城关系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997元和18186元,分别是1949年的383倍和280倍

      ●全市现有幼儿园1862所、小学848所、普通中学207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市属高职院校5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97.9万人

      ●拥有6家三级医院,全市卫技人员2.8万名,千人均执业(助理)医师数2.18人,千人均注册护士数2.46人

      ●建成33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735所农村幸福院,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3张

      ●全市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低保平均标准达7260元/年

      ●文化、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扎实推进“四个着力”奋力当好“四个先锋”

      一、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活静态资源,当好“机制活”的先锋

      对内重在放权赋能,做优环境,激活资源,形成“叠加效应”。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降低要素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优惠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完成新一轮市管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部实行“区地合一”、委托管理体制,市级部门管理和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开发区。

      对外重在打开大门,扩大开放,引入资源,形成“鲶鱼效应”。进一步提升开放度,通过引入外部资源竞争激活本地资源,加大与央企、省企、民企合作力度。特别是发挥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独特优势,推动与台湾食品饮料、特殊钢铁、电子家电、石化等产业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办台资项目3153个,实际利用台资117.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57.3%,台塑、统一等13家台湾百大企业落户漳州。

      二、着力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当好“产业优”的先锋

      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实施“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3个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5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石化产业方面,古雷开发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也是大陆唯一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特殊钢铁产业方面,聚集了福欣特钢、三宝钢铁、三钢闽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即将形成产值上千亿的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5623亿元,3年左右将力争达到1万亿元以上。

      抓创新、促转型、提质量。加大创新平台建设、企业技改扶持、高技术企业奖补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2018年,我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58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65亿元。着力推动古雷与厦大合作共建石化研究院,三宝钢铁与中冶建研院共建钢铁产业研究院,龙溪轴承与机械研究总院共建装备制造研究院,力争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一个产业研究院。

      抓融合、调结构、增效益。通过抓二产带一产,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通过抓二产促三产,加速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服务业发展质量提高、比重提升,第三产业增幅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着力精准脱贫、补齐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当好“百姓富”的先锋

      持之以恒抓脱贫。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和稳定提质三年行动,至今年6月,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157人、183个贫困村、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今年8月,我市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聚焦短板惠民生。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每年办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突出短板。加快教育事业发展,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25%。实施“医疗卫生事业三年行动”等活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公办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2018年全市千人均床位数5.27张,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39张。

      创新治理保稳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稳“六大专项行动”等行动,推进四级网格化全覆盖,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力弘扬新时代“漳州110”精神,深化“漳州110”警务改革,创新“四警四化”警务新机制,有力促进社会安定稳定。群众对治安的满意率从2012年94.3%上升至2018年98%。

      四、着力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做到“表里如一”,当好“生态美”的先锋

      强化问题导向,重拳整治污染。坚持问题发现在平时、解决在当下,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整治污染问题。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实施表单化、项目化管理,强化闭环思维。

      强化系统思维,深化标本兼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一体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设源头治理大数据库,提升治理实效和水平。积极转变蜜柚产业生产方式,海拔500米以上的将逐步退柚还林,化肥使用降低40%,既从源头上解决当地水和土壤的污染问题,又提升柚子品质。

      强化生态理念,建设美丽家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城乡建设,打造碧湖、荔枝海、香蕉海等“五湖四海”示范项目,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开展提升老城区建设管理水平“十项行动”,提升现代化水平。实施百村富美乡村创建、百村环境整治“双百”行动,加大农房立面整治力度,让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家园。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陈岩整理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