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医药:传承创新 惠及百姓

  • 2019-11-05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6862 次
  • 暂无简介

      核心提示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0月26日,《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该文件是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文件。乘新时代春风,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实施中医“名药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不断加快发展。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817人 基层中医馆建成投用74家

      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含助理)医师合计1817人,其中副主任及以上医师375人。国家级和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带教指导老师分别为3人和41人。目前,全市中医药系统涌现“中华老字号传承与复兴十大功勋人物”1人,“201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1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市级名中医分别为2人和20人。

      目前,我市中医药服务网络已逐步形成。全市有中医类别医院13家,其中三甲中医院1家,二甲中医院8家。全市基层中医馆建成并投用74家,2019年在建25家。初步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中医诊所(含民间确有专长人员)为主体,综合(专科)医院中医科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记者俞映云)

      漳州市名中医罗耀明:师承带徒传承中医药文化

      10月28日,在上墩卫生院的“名中医工作室”里,副主任医师罗耀明给病人把脉后,在纸上写下了处方。罗耀明的徒弟、上墩卫生院医生钟德慧接过处方,将其输入电脑。待病人都走后,钟德慧又利用空余时间,向罗耀明请教中医辨证用方。


    罗耀明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 俞映云 摄


      2016年,我市评选出了10位“漳州市名中医”,罗耀明医师是其中一位基层中医师。“打小我记事起,就发现家里有着数不完的中医书籍,还有散发着各种各样味道的药草。”罗耀明说,他的父亲是上世纪70年代被评为福建省名老中医的罗能知。每当他好奇地拿着草药或是医书向父亲咨询时,父亲总会耐心地解释。在父亲的熏陶之下,罗耀明很小就对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感情,早早开始学习“望闻问切”、识别药材等中医药知识,后来进入中医班学习,经过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用心钻研,罗耀明终于成长为一名专业的中医师。

      在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耐心对待每一位病患的同时,罗耀明仍然记得另外一件使命,即父亲时常提到的传承。罗耀明回忆道,父亲曾屡次提及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中医人的使命除了治病救人,还要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而这,早已在罗耀明心中牢牢扎根,他也身体力行为加强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和基层队伍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6年,漳州市开展首届中医药师承拜师大会,师带徒时间为3年,全市共有41名中医专家被确认为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指导老师,罗耀明正是其中一位。会上,罗耀明收了三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徒弟;2018年,漳州市开展首届市级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罗耀明医师又主动带教,并创建漳州市基层第一家名中医工作室。“我现在带第二批学生了,每批三个人,他们每天轮流跟我坐诊,我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经验传授给他们。”罗耀明说。

      云霄磜头百草养生园:“农旅+”让中药香飘得更远

    何友福向游客介绍中草药知识

      秋意渐浓,云霄磜头百草养生园依然春色如许,近千种名贵中药材在此呼吸吐纳、繁衍日盛。弥散着浓郁药草香的午后,园主何友福正徜徉在中医书海中。几天前,他奔赴永泰辗转拿到了《力氏灵验本草》复印本,这本珍贵的医书令他着了迷,每天翻阅研究数小时。

      何友福与中医药缘起一帖神奇的秘方。2001年,从事品酒师行业的何友福在一次出差中染上急症,多地辗转就医无果。正当他几欲放弃求生希望时,却被同村赤脚老中医的一帖中药秘方救了性命。重获新生的何友福自此对这些神奇的“叶子”、神效的民间手抄古方产生了浓厚兴趣。早年,他常常借着工作出差便利,走遍全国各地寻找中医古方,远至西藏、云南,拜访老中医300多位。日积月累,何友福收藏的中医药古籍多达数百本,手抄秘方上万张。

      随着手头积攒的中医药“宝贝”越来越多,何友福在心里埋下一个种子——建一处中医药文化展示园,在园里种百草、送药方,打破中医“传男不传女、赠药不增方”的传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奥秘。2014年,何友福毅然辞工返乡,在马铺乡磜头村承包山地1300亩,并立志在7座荒山种满药草,将其变成可观光、可学习、可养生的“百草园”。

      然而在深山“种草”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两年时间里,500多种从各地搜集来的药苗在马铺赤毛峰“安家”;可接连两场气候灾害,却又令它们“全军覆没”。这段时间里,何友福损失上千万元,几乎散尽家财;但也正是接二连三的挫折让他更加虚心求学,想方设法创新更多园区经营模式。瞄准“农旅+”,何友福在壮大管理团队力量、积攒中草药种植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玩转文创元素,为园内的每一株草药配上了“身份证”,游客扫码即可获取有趣的神话故事、有用的中药秘方。

      药草种活了,百草园雏形初现,下一步就是烧旺人气,让中药香飘得更远。

      2018年,云霄县示范打造农业大观园的政策东风吹进了磜头百草养生园。县委、县政府将政策、资金、人才向这座深山中草药“王国”倾斜,投入1000多万元拓宽5.3公里进园道路,规划建设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完善配套,并助力其牵线高校组织更多人才走进园区。路好走了、游客多了,磜头百草养生园紧抓机遇,解锁更多发展可能性。

      短短一年多,园区相继建成中医养生特色小木屋、药膳养生餐厅、中医药文化主题展馆等新景点,聘请了十多名基地宣教员、数名药膳调理师,拓展了中草药科普、中草药糕点制作、种植采摘等旅游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园区聚人气、造名气,还为周边提供了多种就业岗位,带动当地80多名农户加入种植队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并累计为360多位农村妇女提供了多种岗前培训。

      “这两年,百草园年均接待客流量约10万人次,我们友福百草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也收获效益、受到认可,在全省农业创业创新大赛中斩获成长组二等奖,并在陕西、厦门、龙岩等地复制推广。最重要的是,我们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农林大学、漳州职业学院药学系等高校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更多年轻力量。”何友福开心地说道。如今,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漳州市扶贫开发协会产业示范点等金字招牌在园区挂起来,磜头百草养生园内的中医文化好故事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郭扬郭洪鑫文/图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打造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中医服务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 俞映云/摄

      古色古香的诊室、浓浓的中药味、各式先进的中医器械……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中医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承载着中医药走进百姓家庭最后一公里的使命,中医馆逐渐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10月29日,记者走进芗城区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的中医馆,只见医师们正在为患者提供针灸、推拿、刮痧等各类中医诊治,馆内中医内科、儿科、外科、骨伤科、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各类科室一应俱全,形成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基本能满足群众对中医的就诊就医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

      “医生,入秋后我孙子老咳嗽,麻烦您帮我开几帖中药。”家住附近的庄海妹正带着小孙子来看病。庄海妹告诉记者,她是这家中医馆的“常客”,“我患颈椎病好几年了,经常出现头痛失眠等症状。到大医院治疗,离家远不方便,而且往往要排很长的队。这家中医馆方便又有效,所以我经常来这里接受理疗和调理。平时家人哪里不舒服也是第一时间过来这里看看。”

      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戴丽彬告诉记者,该中心响应国家号召,于2015年建设了该中医馆。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中医医疗保健需求,中心广纳人才,大力度招收研究生就职,聘请有资历的中医老专家来传帮带,并积极把中医师送到大医院培训进修。同时,不断完善中医馆的硬件设备,致力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作为一家基层中医馆,该中医馆也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国粹的责任,不断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中医药文化素养。

      ⊙本报记者俞映云 通讯员吴超

    责任编辑:林思赓 黄妍婷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