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镜正 陈铃清 文/图
“一合古今”店中,顾客在挑选伴手礼
春节将至,古城的年味更浓了,古街两旁的商铺挂起售卖的春联将古街装点得火红一片,狭长的巷弄有熙攘的人群穿行其间。
红砖、石板、骑楼……如今,“美容”后的古城,街景延续了闽南风,古韵浓厚。街边张罗起的小吃、竹器、咖啡等店铺,“混搭”了古早与现代元素,别具一格。
1月21日,古城小吃街摆起了长桌宴,街旁的“老游手工麻糍”店主黄秋亮格外忙碌。自从去年国庆搬来古城,他感受到了古城人气的日渐旺盛。“来古城开店,借的是古城的招牌。随着古城成为一处旅游景点,我们的生意也逐渐变好了。”黄秋亮说,“挺喜欢古城现在修旧如旧的样子,希望古城能多开老店。”
与麻糍店一墙之隔的是“阿国面煎粿”。虽然都是漳州老字号,但与黄秋亮一样,店主宋瑞连进驻古城的时间也不长。她告诉记者,如今古城的面貌很好,但若要配得上“古”字,还需要植入更多地道的“古早味”。“古城小吃街将漳州小吃都集中了起来,对于食客来说很方便。随着古城游客越来越多,古城的食铺也要逐渐建立起品牌意识,打响漳州的老字号。”宋瑞连说。
二十四味、罗汉果、金银花……在古城,富有特色的凉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台湾路上的赵金城凉茶店就是其中一家。在店主赵金城看来,凉茶与古城是一对“好拍档”。“游客走累了,口渴了,就来品尝一下漳州的凉茶。”正因为如此,做了十多年凉茶生意的他选择来古城开店。赵金城回忆,以前的府埕到处都是卖海蛎面线、手抓面、蚵仔煎的小摊,他希望如今的古城也可以延续这样的热闹街景。“古城修好后,游客游玩的时间就会更长,在古城多入驻一些漳州老字号店铺,可以带旺这里的人气。”
一直坚守在古城的许玉梅在修文西路经营着一家竹器店。已经做了30多年竹器生意的她一边熟练地编制竹刷,一边向记者回忆起古城的往昔:“以前古城街边有卖椅子的,有做棉花画的,特别兴盛。后来,部分老店家渐渐退出古街了。”如今,扮靓后的古城吸引了很多新店入驻,“希望古城修好后,自己的生意能够变得更好。”许玉梅说。
2015年在府埕开了一家咖啡店的陈惠华算是古城的“新店主”。这家富有文艺气息的咖啡店为许多年轻人所喜爱,每到节假日,咖啡店都挤满了人。“在古城中,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场所应该多一点,这样可以给古城增添青春活力。”陈惠华表示,古城可以借鉴泉州的西街,多增加一些小酒馆、民谣吧、咖啡馆、书吧之类的文艺场所。“传统的东西肯定要保留,不能失去漳州的文化,但古城也需要有新的生机。”她还建议,古城的商家可以组成联盟,共同举办活动聚人气。
同样是新店的还有在古城北入口的一家名为“一合古今”的漳州伴手礼商店。在这家店中,既有枕头饼、白香饼、杜浔酥糖、土楼米酒、诏安青梅酒等地道“漳州味”,也有棉花画、水仙花、克拉克瓷等本土文化精美礼品。店内负责人诉记者,“一合古今”是漳州城投集团打造的漳州伴手礼旗舰店,目的是成为漳州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
记者手记:发展还需“发新枝”
“变美了”是这些采访对象对古城的共同印象。他们中有坚守古城的老店主,有新搬入古城的老字号店家,还有首次入驻古城开店的“新人”,正是古城的古韵和商机吸引着他们来到这里兴业。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两种观点的“碰撞”——一种观点认为古城应该多开一些老字号、老行当,保留古城“传统风味”;一种则认为古城应多注入新鲜活力,比如吸引饭店、书吧等现代业态入驻。诚然,引入传统业态可以保留古城的古早味,但古城也需要增添新鲜“血液”刺激消费,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外来游客走进这里。对于古城来说,多元化商业“血液”势必会为其发展输送新动能,但如何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两者之间找到发展的平衡点,古城需要考量的还有很多。
☉记者 徐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