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别的祭扫缅怀“无语良师”

  • 2020-04-03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6155 次
  • 暂无简介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医学伦理馆的15位遗体捐献者,用身躯培养医学生,诠释生命的意义。清明节来临之际——用特别的祭扫缅怀“无语良师”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高尚在人世间永传。”4月2日,天色阴沉,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医学伦理馆内,屏风上的字眼格外显眼。在清明节临近之际,当天上午,该校医学技术系党总支副书记高林推开这里的大门,同行的还有两位解剖课老师。他们在这里线下开展“文明祭祀网上扫墓”活动,并线上微信“扫墓”寄哀思,圆了受疫情影响不能前来的捐献遗体者家属的心愿(如右图)。

      馆内墙上,悬挂着10余幅“无语良师”的遗像,生前事迹略写其中。遗像前的展示橱里,放置着他们的遗物:一套军装,又或者是一副眼镜、一幅画作,甚至还有小朋友的游戏机。物品静默无声,却以凝固的姿态告诉世人,它们的主人曾经来过,又留下了什么。“‘宁愿让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也不想见到医学生未来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这句话深刻地展现了遗体捐献者们的高尚情怀,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医学生了解生命的重量,明白为医者所担负的职责。这些‘无语良师’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关爱。”高林说。

      “连续9年的清明节前夕,学校都组织教职工在此向‘无语良师’表达崇高的敬意。”一番准备后,三位老师保持一米间距面对遗像,俯身鞠躬,默哀致敬。“‘无语良师’,这是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业界也称之为‘大体老师’。”往年,该校都组织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甚至遗体捐献者家属也在清明节前来一同参与。今年受疫情影响,祭奠仪式有所变化,校方邀请遗体捐献者家属通过线上微信视频参与,并把祭奠的照片、传给遗体捐献者家属。高林说:“一来请他们的家属放心,二来也是体现对‘无语良师’一如既往的尊重。”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每年新生三千多人,入学第一课就是到这里瞻仰缅怀“无语良师”。每位新生都在大一修读一门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人体的正常结构、形态大小、比例关系、结构层次,全身的系统、器官、神经分布、血管走向……这些除了任课教师的讲授外,还要依靠“无语良师”的“悉心指导”。“如果医学生不了解人体结构,后面的生理、病理学习就会如‘空中楼阁’。”担任解剖课老师的许一超介绍。

      解剖课上,许一超除了讲解解剖原理外,还为台下学子讲述捐献者的感人事迹,传输“无语良师”爱与奉献的精神。他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解剖进入校园,AR技术、3D效果给教学带来方便,但是,“无语良师”的地位却无可取代。“老师讲一百遍,都不如学生亲眼看一次。”“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重生。”在他的眼里,“无语良师”虽不说话,却用自己的躯体为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传授丰富的人体基本知识,在另一个世界推动着人类医学的进步。基于此,在第一堂解剖实验课上,新生们都要先向“无语良师”鞠躬,接受心灵上的洗礼。往往,解剖课成了校园内最安静的课堂。“我们常说的‘敬畏之心’‘医者仁心’,也许很多就是孕育在这里吧。”许一超说。

      这样的敬意,是代代相承的,甚至延伸到校园之外。在2009年,学院师生就成立了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红十字关爱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开始定期走访慰问“无语良师”的家属,表达敬意。郑梓玲是该校2018级学生,她利用周末或假期,跟着老师、同学一起去看望和慰问“无语良师”的家属。“上解剖课,面对‘无语良师’的时候,除了内心的震撼,更多的是被他们奉献自己的那种精神所折服。”她说。

      据了解,在该校,目前有15位完成遗体捐赠的“无语良师”。他们当中有副师级的八路军战士,有归国华侨,有大学老师,有懵懂的少年,还有刚刚出生、尚来不及取名的婴孩。而在漳州,还有68人已经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感谢校方对逝者生命的敬畏。”采访结束后,高林给记者转来一条信息,那是一位远在广东无法参与现场祭扫活动的“无语良师”的家属,在看到祭奠的视频后,由衷的致谢。

      ⊙记者朱俊辉 文/图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