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张瑞勇 林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近年来,云霄县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不断增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铸魂育人质量。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一是进一步明确思政工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及时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学校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座谈会,全面安排部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要高举伟大旗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国际坐标、立足中国现实,坚守主阵地、用好主渠道、壮大主力军;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构建立体全面思政大格局。
二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双带头”培养计划(把优秀党员教师培养成学科带头人、把党员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党组织负责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全过程,用思想引领提升融入的魅力,用体制机制增进融入的动力,用制度环境保障融入的活力,形成全校园、全方位、全过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覆盖。
三是进一步优化思政育人格局。云霄县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构筑育人大格局。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政”的独特育人功能,全力打造一个新媒介全使用、学生全覆盖、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矩阵新模式,实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多维互动。进一步推动教学创新,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深挖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和育德功能,形成“思政课程”加“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努力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二、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放松”
一是保障“数量”。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6项基本要求纳入思政课教师选聘标准,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选优配齐思政课教师,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是提升“质量”。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和退出制度,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知识素养。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形成学理论、传教法、谋创新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引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世情、党情、国情、教情,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和学生一起“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让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是树好“标杆”。建立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绩效激励等挂钩机制。按照“高一格、先一步”的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思政课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与师德考核、业绩评价等挂钩的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科研工作有规范。加大职称聘评名额分配倾斜力度,激发思政课教师扎根服务基层、推进思政育人的信心和热情。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优秀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持续提升育人质量“不止步”
一是建好思政课程“主战场”。注重聚焦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增强学科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采取启发式、对话式、案例式、探究式、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经典诵读、故事演讲等教学形式,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依托学习强国、重点新闻网站、教育网站、工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开辟专栏,重构思政课授课模式,搞活思政课堂,上好接地气、有真情、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政课。将疫情阻击战中的感人场面、动人事迹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空中思政课堂”鲜活起来。
二是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建立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其他课程为支撑、实践锻炼为载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创新活动课程载体,改“单一”为“交互”,改“大众”为“分众”,使思想引领工作喜闻乐见、润物无声、亲切清新,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三是丰富活动育人“新形式”。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改变空洞的说教模式,把深刻理论、抽象思想寄于具体实物、现实生活,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互动者而不是单向接受者,在互动中建构“存在感”,在参与中体现“价值感”,在表达中争取“获得感”。引导学生站定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利用向东渠、博物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利院等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用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思政课之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