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应急”筑牢大安全:云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

  • 2020-05-13
  • 来源: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543 次
  • 暂无简介


    本网讯(张瑞勇 林敏)跨部门、跨地区、跨单位的应急职能重组和力量整合是强化应急管理的有效模式。为迎接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日前,云霄县成立漳州市首个县级民间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指挥、调度平台和人才资源库,全面提升云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该县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关注应急、支持应急、辅助应急,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应急”体系工作格局的又一个成果。云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  

    据了解,该平台贯彻“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理念,由县防灾委、安委会统一领导,云霄县应急局、教育局、民政局、县红十字会业务指导,县彩虹公益联合会负责日常运营,七彩虹志愿总队、彩虹社工中心、红十字志愿队、教育系统志愿队等团队具体实施。通过建立完善民间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指挥调动系统和投放网络,建立联勤联训联战协作模式、装备人源信息共享等制度,解决社会应急力量“招募难”“融合难”“共享难”“应用难”等问题,实现应急物资储备从“储无序、备不齐、急难调”到“规划储、备量足、急调快”的转变,民间应急救援队伍从“找得到、调得动、用得上”到“召即来、来能战、战能胜”的转变。

    近年来,云霄县全力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应急”工作格局,努力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卫士”、防灾救灾减灾的“排头兵”和应急抢险救援的“主力军”,逐步形成应急管理的“云霄模式”。

    社会专业技术救援力量具有资源丰富、贴近一线、组织灵活的优势,发展速度快、参与热情高、活动范围广、服务领域宽,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云霄应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霄县建立社会与专业救援力量共训共练机制,打通社会救援力量发展瓶颈,形成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格局统筹应急救援体系,破除合力汇聚不强难题。通过加强社会力量培育、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引导规范有序发展,使民间应急救援力量逐步走上组织化、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发展道路。

    从“整合”到“融合”,应急工作上下联动联防联动

    为尽快适应大应急、多灾种、全流程的多元化应急工作需要,云霄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原则,健全完善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加快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完善各类队伍共训共练、指挥协同、救援合作等机制,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全方位开展实战练兵。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层级、多类型应急演练,强化多部门磨合,促进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探索灾害救助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与民间救援团体、燃气管道、危化企业、电力通信、高空作业设备、道路救援等企业、社会力量,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沟通桥梁,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以消防队伍为主体,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努力培育一批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不同类别社会救援力量,使救援行动发生了力量叠加、功能聚合的倍增效应。

    变“说教”为“体验”,应急宣教工作入脑入心

    云霄县重视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坚持“多点出击,全面开花”的安全宣传方针,除继续在网络、报纸、电视、社区固定宣传点等开辟安全知识宣传平台外,还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新闻媒体、网络等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积极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坚持以政府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局面。加强公众对灾害背景、灾前征兆、防灾准备的宣传,使公众掌握观察分析灾害宏观现象的知识,特别是加强公众的临灾教育,使公众面对灾害保持清醒和冷静,理智应对,熟练掌握自救互救措施,切实降低应急救援成本及风险。

    积极推进安全宣教常态化,安全活动常态化,安全培训常态化。充分挖掘传统宣教方式的优点,提高宣传手册、折页、海报、展板等宣教产品的质量,增强公益广告、宣传片、电台广播等宣传感染力;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综合运用,形成报纸、电视、电台、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移动端等全覆盖的宣传矩阵,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元化的公共安全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应急演练的宣传作用,组织社会公众观摩和参与应急演练,直观、生动地宣传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积极探索社会公众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各乡镇(街道)、部门、社区(村)组织编演情景剧、小品、歌曲等公共安全应急文艺节目,组织开展有奖知识竞赛、公益广告大赛、宣教作品征集等活动,宣传公共安全应急知识。发挥好户外宣传栏、橱窗、公交车身、文化长廊、社区工作站等宣教设施作用,充分利用车站、宾馆、购物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各种宣教设施,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知识;用足用好门户网站、报刊、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拓展利用移动端、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兴媒体,全面打造全覆盖、多层次、受众广的应急管理宣教阵地。

    精心筛选、确立校园“五防五救”应急救护培训内容,共同营造“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其中,“五防”包括防心脏骤停、防踩踏、防拐骗、防溺水、防中毒;“五救”包括创伤救护、火灾救护、中暑救护、咬伤救护、自然灾害救护。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选择重点内容,如山区学生,则注重蛇咬伤、泥石流,对湖区学生,则注重水上安全知识,对城区学生,则注重防拥挤、踩踏,对留守儿童,则增加心理疏导,对于学校普遍关注的气道梗阻、网络诈骗、地震雷击、小创伤以及食物、煤气、酒精中毒等救护知识,则列为培训必备内容。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