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林敏)6月2日下午,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加来带队到云霄县专题调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第一站来到位于县教育局一楼的云霄县应急志愿服务驿站调研指导社会应急力量建设。云霄县领导施仲达、郑逢源、曹威,县教育局局长方妙秦等参加调研。
刘加来一行来到云霄应急志愿服务驿站,实地察看民间应急物资配备、应急志愿队伍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应急救护、中小学生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民间应急物资管理调度等驿站职能工作进展。市领导充分肯定云霄县成立应急志愿服务驿站的工作举措有创新、有成效、有温度。要求加强应急科普宣教,拓展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渠道,提升应急志愿服务的法治化、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强队伍管理,增强凝聚力,提升精气神,保持战斗力,塑造好形象。
针对当前公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仍存在短板的现状,云霄尝试改变以往突发事件时“政府出手,群众待救”的传统模式,创新成立应急志愿服务驿站。旨在探索构建分布广泛、人数众多、涵盖基层的社会力量应急志愿网络,形成对政府专业应急队伍的有力补充,努力提高市民群众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驿站同时建立漳州市首个县级民间应急物资储备调度平台,通过人才共享、信息共享、技能共享、设备共享、资金共享等,将社会救援力量现有的资源纳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实现应急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努力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
驿站由七彩虹志愿服务队、彩虹公益、彩虹社工中心联合运营,是云霄县首个集宣传、救助、帮扶、体验、应急、枢纽等功能于一体的志愿服务基地。驿站的行动口号是“救”在身边,核心理念是服务、协作、共享。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知识科普宣传;募集、储备、管理、调度民间应急物资、人员;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灾害应急救援;协助开展安全巡查、隐患摸排、联勤联训和应急演练;为广大市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等。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打造“应急点”“歇脚地”“加油站”“暖心窝”。
据驿站负责人、云霄县彩虹公益联合会会长张瑞勇介绍,应急驿站将构建云霄民间应急力量“枢纽型”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协同、开放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科学化评估、制度化运转”的工作机制。以集中资源、提高应急能力为目的,着眼于“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推进民间应急力量的整合提升,逐步建立政府资助的第一响应者制度,培训一批在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紧急事件时能够携带着信息和资源、有准备、有装备、首先赶到现场实施救助的人。招募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医护人员、社会救助师、通讯技术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各行业志愿者,组建成建制的应急志愿团队。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志愿者的知识宣传、隐患排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等能力,力争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服务专业、经验丰富、反应迅速、覆盖全县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确保应急志愿者队伍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在紧急状态下,成为政府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及时补充,提供救援、现场清理、人员安置、医疗陪护、秩序维护、心理抚慰和物资运送等服务,为民众赢得时间、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5年来,云霄县教育局、应急局、民政局、红十字会等部门,携手县彩虹公益联合会、七彩虹志愿总队、彩虹社工中心等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以应急驿站为基地,积极开展应急救护“七进”活动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宣传推广安全应急知识,组织应急技能训练,提高民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抵御灾难的能力。累计开展公益科普活动200多场次,收集整理安全课件2100套,培训初级救护员2300名,参训师生群众4万多人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驿站招募项目志愿者50人,开展应急志愿服务1235人次,推送防疫科普资料656篇,体温检测3521人次、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121人,其中成功干预自杀危机个案8例。配合教育部门运送和发放口罩2万个,漂白粉、84消毒液、医用酒精等防控物资6吨。
应急志愿队伍能够凝聚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力量,有助于构筑全社会互助合作、共同防灾救难的新格局。通过建立起藏‘兵’于民、藏‘富’于民、整体规划、协同互助的民间救助体系,建立起足够规模的、能够实现全面覆盖和就近支援的民间救援体系,成为专业救援机构的有力补充和有效的支援。大大缓解在面临大范围公众灾害性事件时,专业救援机构僧多粥少、救援不及时、物资储备不够;民间互助互援力量分散、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低下的难题,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公众灾害应急和民间应急救援体系,主动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需要。
应急志愿服务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志愿服务工作,它具有一定的急迫性、危险性和专业性,其对志愿者本身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应急状态下需要提供以专门的应急志愿者为主、非专门应急志愿者为辅的应急志愿服务。作为政府应急体系的辅助力量,云霄民间应急救援力量,特别是云霄应急志愿服务驿站和彩虹团队的成长、发展和壮大需要得到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期待相关部门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经费物资、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为志愿者解除意外伤害保险等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公民参与到应急救援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