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担使命 百尺竿头再进发

  • 2020-06-15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4554 次
  • 暂无简介

       牢记初心担使命百尺竿头再进发

      ——漳州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21周年综述

      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机关效能建设决策部署20周年。漳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探索地,从1999年借鉴长泰县“615勤政申诉中心”模式开始,就在市、县、乡三级机关及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21年来,漳州始终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用一个个创新举措、改革实招让机关更高效、群众更满意、企业更舒心、发展更有后劲。本报今日推出长篇通讯,全面展示我市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激励各级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守正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推进富美新漳州治理现代化。

      漳州市机关效能建设深入人心,高质量服务已成为各机关单位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6月14日,在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大厅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周末无休,继续为群众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本报记者沈昊鹏摄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机关效能建设决策部署20周年。漳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探索地,从1999年借鉴长泰县“615勤政申诉中心”模式开始,就在市、县、乡三级机关及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21年来,漳州始终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用一个个创新举措、改革实招让机关更高效、群众更满意、企业更舒心、发展更有后劲。本报今日推出长篇通讯,全面展示我市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激励各级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守正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推进富美新漳州治理现代化。

      如何让政府更高效,让机关更规范,让环境更优化,让群众更满意?

      21年前,漳州市在全省率先对机关作风进行变革,拉开了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的序幕。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20多年来,作为全省机关效能建设的探索地,漳州市始终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不断深化全市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推进政府转职能、改作风、优服务、促落实,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几年来,漳州在投资环境、公众评议、群众满意度方面,频频交出亮眼成绩单:

      获评2017年“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公众评议得分排全省第一位;

      2019年营商环境进入全省前三,省对设区市绩效考评“营商环境”指数得分排名全省第二位。

      站在新世纪新时代,回首来时路,更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百尺竿头、继续出发。

      建章立制、完善体系,让高质量机关效能建设更有制度效力

      山海交融,赋予漳州人敢于探索的勇气和先行先试的实干担当。21年前,一场从漳州向全省推广的改革创新就是最生动的注脚。

      1998年,长泰县借鉴香港申诉专员公署模式成立“615勤政申诉中心”,推开了提升机关效能的变革之门。

      1999年,漳州总结长泰经验,首次提出了“效能建设”理念,并在市、县、乡三级机关及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一次旨在提高政府机关效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生动实践在龙江大地迅速铺开。

      “远学、外学深圳,近学、内学漳州。”2000年3月21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漳州调研指导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充分肯定了漳州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号召全省向漳州学习。

      2000年3月23日,漳州机关效能改革创新的春风吹向全省:省委省政府决定推广漳州经验,出台《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决定》,在全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

      一项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制度是动力源泉,也是机制保障。推行机关效能建设以来,漳州严格遵循《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坚持将效能制度建设作为固化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好经验好做法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机关作风突出问题的关键之策,改革创新鼓点密集:

      基本制度方面,建立了岗位责任、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否定报备、责任追究、社会评议、科学民主决策等10项基本制度;

      绩效管理方面,每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党委、政府工作要求,调整优化绩效管理内容,采用指标考核、工作评议、正向激励、察访核验四者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法,实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评估。考评对象覆盖95个市直单位及所有县(市、区)和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

      督查问责方面,制定《机关工作人员效能问责办法》《进一步加强政务和效能督查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督查工作机制的意见》《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工作规则》《办理机关效能投诉事项“路线图”》等文件;

      2014年,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还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马上就办”行动方案》,明确深化“马上就办”行动12项具体任务;2018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专门印发了《漳州市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作风的实施办法》,有力推动“马上就办”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规矩、融为习惯。

      从“最早”探索到实现服务“最优”,漳州因时因势推动效能制度配套完备,构建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效能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

      以民为本、问计于民,让高质量机关效能提升群众办事效率

      “真是太感谢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今年4月30日下午6点,漳浦县城的张大爷拉着漳浦县行政服务中心城管局窗口工作人员黄梅虾的手连声感谢。当天下午5点20分,离下班还有10分钟,张大爷来到窗口,想在第二天儿子新店开业时摆个拱门。按照以往,审批需要2天。但看到大爷不会网上办理,黄梅虾给大爷递上温水,用自己手机帮忙进行网上申请,并按流程联系了分管路段同事实地查勘店面情况。得知条件符合后,40分钟就给大爷办好了审批许可。

      在漳州,像这样用心用情帮助群众办事的事例不胜枚举。推行机关效能建设以来,漳州着力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牢记“人民”二字,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计于民,把为人民服务贯穿于机关效能全过程。

      群众希望办事少跑腿、速度快、不费钱。漳州迅速回应——

      打造一个“中心”。2001年11月,在我省率先建立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随后,这种综合性行政服务办公模式向全市推广:11个县(市、区)和5个市属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全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12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1832个村建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让办事群众对政务服务情况一次一评,让百姓实施监督推动效能提升。

      铺开一张“大网”。全面落实“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和“漳州通APP”,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落实;截至今年6月10日,市级梳理公布“最多跑一趟”事项数已达1282项,占总事项数的100%。搭建市级“12345”便民服务平台,共有超过1300个各级单位参与群众诉求件的联动办理,全天候提供服务。市效能办还与漳州广播电台合作开播“效能建设热线”,现场接受群众投诉和解答咨询,社会效果良好。

      做出一份承诺。漳州进一步完善即办制度和限时办理承诺制,推动更多个人事项、简单事项、高频事项快速办、马上办,减少办理等候时间。推进复杂事项简化办、一次办,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原则上一次办结;需要现场踏勘、技术审查、听证论证的,实行马上响应、联合办理,明确办理时限并对外公开承诺。大力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公布保留证明事项清单和取消证明事项清单,清除行政审批中的“人为障碍”。

      实行“一周”服务。漳州在全市行政服务中心系统(含各县市区及分中心)实行“5+2”周末无休工作模式,照常办理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身份证办理等九大类183项便民服务事项,解决百姓“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没处办事”的困扰。

      开展一套评议。每年邀请近20万人对县区和市直部门进行评议,将公众意见原汁原味反馈给被评议对象,对评议反映的问题“项目化、表单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推动各地各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扎实的工作业绩服务人民。

      今年疫情期间,市行政服务中心还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预约办”,努力实现疫情防控期间政务服务卫生安全与高效便捷的有机统一,并主动适应群众生活方式转变,将“四办”服务常态化,让群众不出门照样能办事。

      转变职能、惠企利企,让高质量机关效能助力提升发展效益

      “很感激很感动,没想到30分钟就拿到营业执照,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生产更多防护物资。”今年2月11日,在龙文区行政服务中心,着手转产防疫物资的福建植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第一时间计划转产,但医疗防护物资审批严格、流程较多、时间较长。当地政府得知企业转产意愿,第一时间组织各部门联合办公、高效办理相关证照,让该企业仅用9天时间就成功转产。

      21年来,漳州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打破企业办事遇到的“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做到优惠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简化审批上下功夫。漳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多评一表、多图一审”改革试点,实现一张表格代替一摞厚厚的评估报告书,项目评估及审图时间仅需80天,比以前节省200多天。“多图一审”做法被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采纳。今年来,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还创新拓展“智能秒批”,试行“企业+N秒办”模式,新开办企业可一并完成营业执照、印章刻印备案、银行预开户及社保登记等,打造“企业开办一次办成”平台,企业开办实现“2天+0成本”。

      今年疫情期间,漳州认真做好疫情期间企业各类审批服务,发挥云端服务优势,畅通政务“服务网”,打出“精准服务牌”,实现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审批100%帮办助办,涉疫事项审批效率提升80%以上,仅“不见面”开标工程建设项目就帮助企业节约资金2.98亿元。

      在激发区域活力上下功夫。2019年,漳州市紧扣“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目标定位,推进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和行政审批权限分别下放869项、913项、922项,实现“区地合一、审批归一、执法统一”,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有效激活了开发区内生动力。受益于此,去年古雷开发区项目从审批到开工平均缩短53天,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1212亿元。

      在创新服务举措上下功夫。近几年来,漳州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创新:

      2017年,漳州高新区“会审制”改革经验被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认可,并简报采用刊发全国各省市;

      2018年,我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顺利通过终期评估,落地实施45项创新举措,“商务110”“联合办税”“即报即放”3个做法在全国推广;

      2018年,市效能办牵头开展的“惠企政策公开”专栏入选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编印的《全国政府系统督查实践案例文集》,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了广泛推广;

      2019年,市公安部门以新时代“漳州110”精神为指引,创新“四警四化”警务新机制,带动全市公安系统警务效能提升,实现2019年群众安全感率达99.12%,荣获2019年公安部实践活动创新成果“正向激励”主题类一等奖。

      2020年,云霄县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我市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注入强劲活力;漳州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也将为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

      站在新起点,迈进新征程。市效能办正着力在新常态中创新工作思维,运用制度思维、闭环思维、整体思维、科技思维推动机关效能建设。

      探索绩效管理新模式,开展内部绩效管理提升试点,选取一些工作任务重的重点单位,指导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管理机制,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奖惩分明、有利落实的格局。

      构建效能督查新格局,开展重点领域转作风抓落实行动,聚焦重大决策落实、政策落地兑现、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源头治理、政务服务质效等重点领域,采取“五不两直”工作法,集中力量抓好督查督办,提升效能督查的覆盖面和权威性,为服务发展、服务人民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改革创新新突破,围绕事关全局、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储备库,建立专家对接指导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培育推广一批有实质性突破、管根本利长远的改革创新项目。

      推进平台系统新提升,着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线上大数据汇聚分析,逐步整合网上办事大厅、12345便民服务平台、漳州通、行政服务中心远程视频监控等平台系统,形成机关效能建设网上综合平台,提升机关效能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当前,正处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漳州正在以更实的作风、更高的效能,全力推动“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建设工业新城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为全省、全国提供更多改革创新的“漳州模式”,一步步高质量完成好“全省学漳州、漳州怎么办”这一重大课题,为加快富美新漳州建设、奋力当好新福建建设的先锋、新增长极和重要引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刘铭明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