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活 请别落下老年人

  • 2021-01-04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7184 次
  •   核心提示  随着线上智能化场景越来越多,部分老年人面对线上缴纳医保、火车购票订座、餐厅扫码点餐、景点线上预约等都显得束手无策。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入商场、银行、医院等都需要利用智能手机出示绿色健康安全码,这一看似简单的“扫码”行为,却绊住了一些老年人出门的脚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

      核心提示

      随着线上智能化场景越来越多,部分老年人面对线上缴纳医保、火车购票订座、餐厅扫码点餐、景点线上预约等都显得束手无策。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入商场、银行、医院等都需要利用智能手机出示绿色健康安全码,这一看似简单的“扫码”行为,却绊住了一些老年人出门的脚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要求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近日,记者走进多个社区,与老人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触网”故事。

        学会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

        “小许呀,我加你微信吧,这样有事找你我拨个语音电话就成,不用电话费啦!”在巷口街道浦头社区居民活动室里,当助老员许锦华教会郑喜娥老人拨打微信语音电话后,老人便想到要加许锦华的微信。

      郑喜娥老人今年82岁了,老伴马谊芝91岁,两位老人共用一部儿子买的智能手机。“我喜欢在抖音上看一些搞笑、热闹的视频。我老伴喜欢用手机看时政新闻和好文章,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就会摘抄到笔记本上,现在已经抄了好几本啦。”郑喜娥告诉记者。

      许锦华是社区老人们的好帮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任务自然也落在她身上。“小许呀,你再来帮我注册个健康码吧,没有健康码实在不方便。”郑喜娥拉着许锦华的手说道。原来,前阵子郑喜娥的儿子住院了,当郑喜娥到医院看望儿子时,却被保安拦了下来要求出示健康码,这可把她难住了。虽然最后保安理解老人不会用,让她进了大楼,但老人心里始终过意不去。“我总不能破坏规章制度嘛!”郑喜娥说道,许锦华听闻后赶紧帮老人注册了健康码,并仔仔细细地教老人使用。

      “一成不变走老路子可不行。时代在进步,我虽然老了,也要努力适应,不掉队。”郑喜娥说。而对于网上支付、网上购物这些比较复杂的功能,郑喜娥表示,虽然这些功能很便捷,但怕自己操作出错,也害怕遇上网络诈骗,所以暂时不学习。

      老年人“触个网” 年轻人搭把手

        “护士小妹你好,请问你们这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呀?”2020年12月初,黄惠群住进正兴养护院,安顿妥当后,连接wifi是黄惠群最关心的事情。

      黄惠群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由于平时注重身体健康,身子骨还算硬朗,心态也十分乐观,在手机里看到搞笑的段子,便会哈哈大笑起来,样子十分可爱。

      “我就是老顽童,对手机、电脑这些智能设备都充满了好奇,聊聊天、看视频、听广播、看新闻……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也丰富了。手机我总是玩不够。”黄惠群告诉记者。

      但住进正兴养护院,玩手机可没那么自在了。原来,黄惠群住的房间离楼层里的路由器比较远,只能收到微弱的信号,手机用起来网速很慢。老爷子想了个办法,想玩手机时,便搬把椅子到放路由器的护士站坐着,“在护士站里我才可以‘网上冲浪’,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找护士帮忙,这些小姑娘都很热心的。”老爷子说道。“我觉得自己掌握的智能技能还十分有限,我想学会更多,比如拍照、网购。”黄惠群说,老年人学习智能技能确实不如年轻人得心应手,如果年轻人愿意多花些时间教老年人,老年人能更多地享受到智能时代的便利与乐趣。

      拥抱智能时代 乐享退休生活

        “老林,你新网购的靴子好漂亮,快把链接分享给我,我也要买。”“听孩子说最近正流行一个视频软件,里面有好多经典电视剧可以免费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我刚剪辑完的抖音短视频发布了,兄弟姐妹们快来帮我捧个场。”在金瑞社区的老年人活动室里,记者见到了一群“时髦”的老年人围坐在一起,今年61岁的林丽羡就是其中一员。

      谈起智能生活,林丽羡十分自信。“手机里的各类软件没有我用不来的,就算有,我多学多练两天也能用得很溜。”林丽羡说,智能手机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过去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接触不多,但我并不会排斥,很愿意去了解去学习。我们老年人也可以紧跟时代。

      智能手机大大丰富了林丽羡的退休生活。据林丽羡介绍,早晨她会一边在手机上听书,一边做早饭。吃过早饭出门买菜时,林丽羡就揣着一部手机,二维码轻轻一扫便能付款,十分方便。中午做饭前,林丽羡会先在美食软件上看教程,时不时研究出几道新菜,一家人吃得更开心了。下午闲来无事林丽羡便会刷一些视频,看看电视剧,或者逛淘宝购物。晚上,林丽羡微信里的广场舞群、太极拳群、腰鼓群等活动群便会热闹起来,各处的活动都很精彩。周末,林丽羡会和姐妹们相约到周边城市旅游,在网上预定好车票、酒店,林丽羡觉得到哪儿都没有阻碍。

      “最近我在学视频剪辑,现在条件这么好,我想更好地记录生活。”林丽羡告诉记者,我们社区里有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喜欢玩手机,等学会后我还要教他们做视频呢!

      保留人工辅助 社会更有温度

        谈及智能设备,今年83岁的陈红老人,最大的感触是不会用、学不来。“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儿子女儿都教过我几次,但前面学后面就忘了。”老人说道。

      老人拥有大学学历,从事教育工作长达40年,面对智能时代,时常感觉自己像个“文盲”。不会网上挂号,看病时会遭遇麻烦;不会申请健康码,出趟家门都感觉不方便;不会使用微信支付,只能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钞票慢慢数齐,偶尔还要承受商家和后面排队顾客不耐烦的催促;不会线上缴费,就要跑到柜台排队等候……

      上个月陈红打算乘动车去厦门找儿子,儿子帮老人买好了动车票,可面对自助取票机时老人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在人工柜台排队等待。“虽然有时能让儿子女儿帮忙代办,但他们毕竟不会时刻陪在我身边。智能时代,我不仅没有享受到便利,还时常感觉艰难。”老人无奈地说,“一切在年轻人眼里再方便不过的手续,对我而言仿佛一座迈不过的高山。现在岁数大的人一个人出门,根本办不了事啊!”

      “我希望社会多等等我们老年人,在车站、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不要用智能代替所有人工服务;在大力发展智能科技的同时,多保留些辅助手段照应特殊群体,现代社会才会更有温度。”陈红说。

      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近日,记者走进多个社区,与老人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触网”故事。

      ⊙本报记者 俞映云 文/图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