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张瑞勇 林敏)教育领域“双减”政策落地后,云霄县中小学校陆续推出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与此同时,面对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吸纳各方面力量参与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为解决“双减”政策执行中的难题,云霄县教育局、民政局、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计生协会等部门联合云霄县彩虹公益联合会、七彩虹志愿服务队、彩虹社工中心等社会团体、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力量,坚持就近就便原则,积极对接周边中小学校,为学生提供法治宣传、心理辅导、劳技课程、集体游戏、文体活动、兴趣拓展等相关志愿服务,增强校内课后服务供给,让孩子们课后有陪伴、学习有乐趣,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为学校提供专业化、品牌化的课后服务支持,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合力,为城乡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搭桥铺路”。
2021年秋季新学期,云霄县积极盘活各条线资源,启动志愿服务进校园助力“双减”实践活动。以“制度化”社会实践为核心,“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关键,“特色化”美育教育为亮点,立足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集主题性、普惠性、科学性、公益性为一体的文体游戏、成长指导、综合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拓展、亲子活动等课后服务。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校园促“双减”实践活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切实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学生的困难,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少家庭校外培训的负担。
云霄县教育局联合县彩虹公益联合会、七彩虹志愿服务队、彩虹社工中心启动“云霄县平安守护十百千万行动”公益项目,为十个乡镇、一百所学校、二千名教师、二万名学生及家长提供应急救护、安全宣教、心理减压、情绪疏导、健康教育、危机干预、职业规划、法律维权、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结合云霄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出红色科学之实验篇、红色旋律之音乐篇、红色姿态之书法篇、红色力量之体育篇、红色情怀之朗诵篇、红色妙手之美术篇、红色精神之品德篇等系列红色课程。云霄县计划生育协会与云霄县彩虹公益联合会开展“云霄县2021年度青春健康服务项目”。巩固4个基地校、新建2个基地校,建立6个青春健康心理辅导站和驻校社工站,受益师生家长12000人。结合青春期教育,该项目还推出“一对一亲子心理调适个案疏导”服务和“点单式团体亲子共育课授课”服务。
云霄县创新模式,积极打造“一中心、一库、一平台、一团”课程服务体系。组建学校课后服务管理中心,整合社会资源链接校外专业人士,吸纳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院校教师、专业院团会员、“非遗”传承人等,招募大学生和家长特长志愿者等,组建学校“1+N”课后服务师资库、志愿者库,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侧与学校需求侧的双向对接。结合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通过互联网打造选课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供每个年级学生选择。为困难学生补习辅导答疑、为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各校结合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多门兴趣课程或社团活动。倡导“一班一特色、一师一特技、一生一特长”。定期举行家长公开日和社团汇报展示活动,由家长代表组成课后服务评价团,收集意见,改进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和管理。
云霄县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发挥组织优势、活动优势、课程优势、师资优势,秉承“项目进课堂、学校减负担、学生有收获”为宗旨,精心谋划统一部署,联合云霄县彩虹公益等社会组织,向社会发出招募令,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招募志愿者来共同落实“减负提质”要求,助力打造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良好“生态圈”。
云霄围绕“人文与语言、科学与技术、思维与益智、品行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开发“融通课程”,实现“学科融通、社会融通、自然融通、生命融通、美学融通、生活融通”。根据相关学校实际需求,研讨、制定课后服务清单,精选授课教师,以学校自主选择、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常态化开展上门课后服务,打造“一县一品”“一校一策”课后服务项目;创新推出“你点单我服务”模式,制定助力课后服务课程清单;发挥引领协调作用,建立“1+X”课后服务协调机制,吸引县级相关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汇入,形成工作合力,提供精准服务。在课后通过送课程项目进学校、流动青少年宫进学校等方式,为校内托管学生提供非学科类培训和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依托学校、社区、文化礼堂、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场所开班,实现青少年就近就便、自主参与。因地制宜探索课后托管、游戏娱乐、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社会支持等综合服务,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开启家校共育模式,开展“学校搭舞台、家长上讲台”的家校共育模式,大力实施“三式融合”(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教育,邀请家长轮流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传授生活技能,开阔学生眼界。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云霄“双减”实施方案出台后,各中小学校提前谋划、主动担当,举措有力度,工作有温度,推进课后服务扩面提质、作业布置控量增效、课堂教学应教尽教,“五项管理”不断优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持续深化。
采访中,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减”减的是“负”,增的是“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更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五育”教育,尤其是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需要丰富的学习和应用场景,让孩子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各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设置需要,聘请各类教师志愿者进行多样化志愿服务。如专业院校教师、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志愿者、“乡贤五老”、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志愿者、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志愿实践中来。
社会、社区是学生成长实践的大课堂,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安全的、随时可用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双减”强调了社会培训机构的公益属性,社会培训机构应该顺势而为,应该大有作为;应发挥实践化、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在体育、艺术、 科技等兴趣培养及研学旅行、拓展、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必要的补充;通过向学校、 家庭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可选择的教育服务,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