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位于云霄县火田镇北部,坐落在海拔1080米的大帽山腰,这里底蕴深厚,有宋城遗址、高东溪讲学遗址,半月楼、土楼等古民居群落。
白石村交椅楼于火田镇白石村店仔自然村,依山势而建。楼共2层,台基高砌,为半月形土木结构建筑,两侧依山势递减,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中间圆弧两边突出的交椅状。
一层台明铺条石,大埕铺青砖,两侧各辟门厅出入。右侧青砖拱门书匾“革命门”,外墙保留红军墨书标语2条:一是“改革组织保甲制度压迫群众自由权。红军(宣)。”二是“苏维埃是工农兵的代表,打土豪,分米谷。红军(宣)。”
新中国成立后,此楼曾作为白石村部。楼内墙保存1961年10月《白石大队全面生产发展规划》。周边环护村舍民居群落,后踞春螺穴圆楼,右与半月楼遥相犄角,堪称闽南传统联排民居的经典,现已得到较好地保存利用,将开辟白石村党建主题公园纪念馆。2020年公布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村革命历史简介,1933-1934年间,白石村是靖和浦中心县委开辟地方小苏区的重要据点,成立了云霄县第一个党支部,诸多群众加入赤卫队、成为红军联络员,与坪水乡党支部协同制订土改方案,推动了靖和浦县委五南区委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支持并巩固了靖和浦苏区分配田地至贫苦农民的成果。
1934-1937年间,白石村是红三团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区域,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为保存红军革命实力,维护群众利益,白石村群众千方百计组织地下交通站、送情报,运粮食等,支援红三团,并输送青年参军,壮大地方红军力量,以交椅楼为红军活动基点,支持红军反封建保甲,开展武装斗争,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序厅:云霄县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1932年4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下,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同日,毛泽东会见邓子恢并指出:目前革命中心仍在农村,必须抓住时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向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
靖和浦苏区位于南靖、平和、漳浦三县交界及漳州南乡一带广大地区,革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是闽南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的指挥中心,是南方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支点之一,是闽南进行解放战争的重要基地。这块红色的土地是闽南革命斗争的一面鲜红旗帜,中央红军挺进漳州、靖和浦苏区的建立,为白石革命斗争播撒了火种,并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1933年4月,红三团政治部主任李克己带一个连深入平和云霄交界处的何地开展革命活动,一年后,漳州中心县委在白石组织成立云霄第一个党支部,同年8月宣告坪水乡苏维埃政府成立。白石村地处闽南与粤东交通要道,方便红三团与饶和埔红军及红九团进出,遂成为红三团频繁活动基点村,白石村民出丁工、送粮食、跟队伍,积极响应闽南红军的革命活动,以店仔交椅楼为红军活动基点,支持红军反封建保甲,开展武装斗争。1934年1月,漳州中心县委委员林路带领工作人员林盾、李川、老唐等进人白石地区,联络小尖村庄言、庄日,鞍仔村庄贯砚及平和筛头坑村林禄等人,向当地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会、赤卫队,开展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斗争。1934年4月,由林路宣布白石小尖村党支部成立,庄贯砚任支部书记,党员庄言、庄日,此为云霄县首个党支部,当夜林路赶往坪水乡(现为马铺乡坪水村),组织成立坪水乡党支部。同年8月,坪水乡苏维埃政府成立。
第一展厅
主题一:《大帽山麓红旗展》《建立白石游击区》
1934年1月,十九路军“闽变”失败。中共闽粤边特委抓住国民党中央军还来不及重新部署进攻革命根据地的时机,扩大游击区域。由红三团分兵发动群众,开辟新区。白石游击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辟的。白石游击区包括现在的白石村的白石、店仔、横山、胶东、庵缸、厘仔坪,圆峰村的洋仔、楼仔岭、新楼、龙井、茅坑、内槽、口槽,高地村的下旺、林尾等村庄。在3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游击队的重要据点。
主题二:《打击敌人,扩展游击区》
白石游击区巩固后,红三团经常出入于云和边境,加上新组织的义勇军100多人配合红三团进行活动,还有各村赤卫队,新区工作逐渐由隐蔽转为公开,领导群众打土豪、打反动派,实行减租、减息,进行抗捐、抗税。
第二展厅:《白石村与红三团的军民鱼水情》
白石村民众一贯支持坪水乡苏区革命斗争,推动云霄、平和边区游击战争的发展。白石岭鞍尖(雄鹅洞尖)位于海拔一千余米的大帽山中,地势险恶,易守难攻,是红军开展活动要地。红三团政治部主任李克己常隐居于白石村横山自然村大帽山尖与小帽山尖,以此二处最隐蔽的大石洞里为据点。由通信、生活均由白石村党组织、赤卫队、联络员负责安排。当时白石村有店仔、白石、东坛三个大自然村,由于村大户多,征集粮食又快又多,有利于白石地区红三团驻军的生活供给。白石村民一致拥护坪水苏区土改,分田分地给贫苦农民。
自1934年中期之后,红三团许多秘密会议都在岭鞍尖之雄鹅洞的棺村巷边举办。白石村与坪水乡都是何氏同祖宗亲,坪水岭鞍大石自然村赤卫队长何水沧(龟仔)与白石村为祖邻关系,很多机要信息的传递得以稳妥严密进行,常以夜间捉石蛙为名到雄鹅洞尖参加秘密会议,交换信息。
白石与徐南坑、鞍仔、小尖、横山、厘仔坪、圆峰等7个村级苏维埃政权统一由靖和浦县委五南区委领导。至1934年10月,靖和浦、饶和埔诏两块老苏区连成一片,红色斗争如火如荼,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1936年1月24日(农历丙子年春节),国民党七十五师配合县保安队张建雄部400多人进入白石店仔地区烧毁小尖、鞍仔、横山等村,群众被迫上山或流落四方。敌人为了防共反共,穷凶极恶地对白石地区各村庄进行烧、杀、抢、掠。军事上,红三团不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而是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与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政治上,白石地下党组织协同苏区内其他党组织发动被移民并村的群众向国民党当局要房子、要耕地、要粮食,牵制国民党当局,使之处于被动。国民党军队在白石一带烧杀抢掠达半个月之久,无恶不作。但是,白石地下党组织和人民没有屈服,敌人只得撤出白石地区,结束第一期“清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闽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民族大义为重,迅即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然而,1937年7月16日,国民党当局却制造漳浦事件,强行收缴已整编为闽粤边保安独立大队的红军游击队的枪械,使闽南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毁于一旦。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严正交涉下,1938年初,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将红军部分枪械归还。重建后的红三团于1938年2月初再次进行整编,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3月1日,从龙岩白土整装出发,浩浩荡荡开赴苏皖抗日前线,并再立新功。
第三展厅: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白石村实现耕者有其田,群众不再受欺压剥削,全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23.5万公斤,比民国间常年增收79万公斤。
1958-1960年间,强调“一大二公”,实行吃饭不要钱等所谓“13包”,而违背按劳取酬原则,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等,至1960年秋后,造成3年减产减收。
1962年全面贯彻《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生产队规模,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吃。”的原则,准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认真执行开展县下达的农田基本建设,政府派技术人员作指导,自力更生兴建横山水库、蓄水量10万立方米,服务农业生产。1966年农作物产量恢复和发展超过1957年水平。
第四展厅:改革开放新气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清除“左”的路线影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科技兴农,促进农业迅速发展。1982年全村粮食总产34.4万公斤,比1957年增产近1倍,比1976年增产0.3倍,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商品性农业,1989年农业总产值57.4万元,农民纯收入2810元,分别比1957年增加0.9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白石村突出农、商业基础地位,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2008年粮食总产82.5万公斤。至2012年农商业总产值104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7元。
近年来,白石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生态村、福建乡村旅游特色村、福建省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云霄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定为“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
后记: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为保存红军革命实力,维护群众利益,白石村群众不惜牺牲一切。当时党组织领导采取分散、隐蔽形式进行秘密活动,白石村群众千方百计组织地下交通站、送情报,运粮食等,支援红三团,并输送青年参军,壮大地方红军力量,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来源:云霄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