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张瑞勇 林敏)2022年新学期,云霄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部署,推动大中小幼思政教育有序衔接、一体推进、提质增效,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努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
近年来,云霄县树立“一元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大思政”工作理念,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了以课程思政为主体,以文化思政为浸润,以活动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走出了一条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载体、推进育人机制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云霄思政教育之路。
坚持一体谋划,组织管理高位推动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学校创新相结合,建立县教育局统筹规划,教科研部门和师训部门两翼推进,全县中小学协同攻坚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联通、教学研究互通、教学资源融通和教师专业发展贯通。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建立学科思政、课程思政、生活思政“三位一体”大思政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领导小组,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加强工作研究,做到内容上有机衔接、方式上整体融通、活动上务实生动,形成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合力。各学校确立“立德树人总目标统领,学段内目标坚决落实,学段间目标有效衔接”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实现目标一体化,并分学段逐项落实。努力实现课程目标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
统筹“大思政”一体化建设。在课例研发基础上,通过课题研究,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特别是相邻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一体化研究,促进大中小学在思政课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顺序性、衔接性和递进性。提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路径与策略,将优质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课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坚持协同创新,构建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强化非思政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鼓励支持“课堂思政”视域下的教研教改,打造思政课示范课堂。“县—片区—学校”三级联动,为思政课一体化牵线搭桥,促进了思政课教师对相邻学段教学内容的关注和衔接,在教学中做到不简单重复、不跳跃断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坚持一体推进,课程改革协同联动
发挥“大思政”育人功能。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共同体,在理念共建、课程共建、队伍共建、教研共建上下功夫,努力建成一批体现一体化理念的示范学校、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优质示范课程,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和衔接,使思政课成为大中小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名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作用,努力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助推思政课同城发展,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围绕“课程建设一体化、科研攻关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综合评价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各成员学校实现“堂堂有思政,思政亮堂堂”。
成立思政课教师共同体,实行思政课教师大备课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研修机制,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开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红色筑梦之旅、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小我融入大我”“小手牵大手”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统筹规划思政工作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建立“六学协同——多元促学、方法启学、班团引学、朋辈伴学、榜样领学、同育拓学”学风建设体系。建立“五育并举——德育铸魂、智育立心、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育固本”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强化整体谋划,改革创新融合推动
云霄抓住课堂“主阵地”,建强教师“主力军”,推动思政课贯通式发展。探索大中小学铸魂育人一体化工作项目化、模块化、校本化、课程化、学分化创新实践。扩“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变“填鸭教育”为“体验教育”、转“知识输出”为“知识竞赛”、增“单一取向”为“多元取向”,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机衔接和教学内容的连贯一体。
云霄县将继续探索思政课创新模式,深化全县中小幼思政一体化育人互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共用平台,凝聚多方力量优化育人队伍,整合资源筑牢中小幼思政育人共同体,打造中小幼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的“云霄样本”。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和使命,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