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祥(1707~1770年),名读,字行,又字象宣,号蓉林,云霄马铺石鼓村人。出生于世代耕读的书香之家,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伦理教育。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赐进士及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何子祥选授浙江浦江县令。他廉洁奉公,重教兴农,为大众所称颂。
儒林循吏。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逢皇太后七旬大寿时“恩赐天下老人”,一些小官吏仿照往常做法要多造名册冒领,当场受到他的严厉斥责,而深为士庶赞颂。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他兼署义乌,捐金倡建“绣湖书院”。何子祥为官清正,过去浦江逢年过节或县令生辰,富户绅衿竞相送礼致贺。但他却婉言辞退,并撰文《却年节生日送礼示》,悬挂厅堂作为警示,从此杜绝沿袭已久的不良风气。他调离浦江时,阁邑士民扶老携幼沿途相送;就连受过他杖责的恶少,也相率到义乌交界处长跪送行。
乾隆三十年(1765年),何子祥调任平阳县令,三年任满后被加通判衔留任。他关心教育事业,当了解到城内“昆阳书院”义学灯油薪俸为数无几,遂判以产田以充经费;还召集乡绅创建“龙湖书院”,捐金重建文庙“明伧堂”,整修“平阳学馆”,对境内乡间逢源、崇正、南和、第一山房等书院,以及文昌阁、观澜阁等社学加以修缮;明断玉苍山主林正候与法云寺和尚一场官司,将山地水田永远归属寺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何子祥捐俸重修县城昆阳城墙,在他发现距城稍远的南港没有学校,即亲自与县丞萧垛前往相视地形,创建“南和书院”;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拨西隐寺田八十三亩充入南和书院,易名“吾南书院”,延师训诲诸生;还修整乡贤史伯璇坟,建乡贤碑坊等。
何子祥还兴修水利、立闸开渠,疏通城内外淤塞百余年的河道,筑东洋陡门、鹅颈埭、江口陡门,完成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何子祥积劳成疾,卒于平阳。殁后月余,灵柩发回故里,道经钱仓古镇,当地男女哭着挽留,过一宿后才放行。后来,民众在钱仓埭头、江口等处都建何公祠纪念。
何子祥著述甚丰,晚年自集《蓉林笔抄》四卷,他的座师、翰林院修撰韩彦在序中说他“居官实政,刚决有为”。这本传世的《蓉林笔抄》翔实记叙民俗风情和仕途业绩,为我们研究康乾时期的吏治风貌提供宝贵的第——手资料。尤其卷中《洽浦江城内外殍少记》《修仓河记》《却年节生日送礼示》等文,清晰地展现廉洁奉公的何子祥刚正不阿、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造福一方的博大胸怀。(汤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