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7日,云霄县七彩虹志愿队携手DeepSeek智能工具,历经20小时人机协同创作,诞生了首部由AI与人类诗人共创的七言律诗《戍漳剑影融沧海,一脉云山接玉山》。这场“数字考古”与“诗意重构”的碰撞,不仅让1300年前陈政父子开漳史实焕发新生,更以诗为桥,贯通闽台文化血脉,开启传统文化“人机共生”的创作范式。
AI解码历史,诗人赋魂史诗
创作中,AI化身“历史侦探”:8小时完成史料关联分析,效率超人工30倍,从浩繁古籍中提取“屯田制”“铜鼓祭祀”等符号,生成“劈藤八堡”“篝火联姻”等创新意象。技术团队利用NLP技术校验诗句平仄,预测“云山接玉山”在两岸青年中的共鸣峰值,确保诗作兼具文学性与传播力,而人类诗人则扮演“文化炼金师”:云霄历史教师张瑞勇将AI生成的“父子挥戈”优化为“父偃蛮烽”,化用《陈元光请建州县表》中“偃武修文”策略,将冰冷的“台湾380座开漳圣王庙宇”数据淬炼为“庙火连沧海”的信仰图腾。“我们像拼接文物碎片般雕琢诗句,让人工智能的‘理性’与人类诗心的‘感性’共舞。”张瑞勇感慨道。
诗中藏山河,字间见文明
全诗八句,暗含三重叙事密码:
铁血与柔情的交响:“漳潮夜吼铁衣寒”以潮声拟战鼓,再现陈元光“披甲血战象阵”的壮烈;“篝火联姻铜鼓寂”则用火光隐喻汉越融合,AI提议以“藤”代“棘”,凸显闽南丛林特性。
地理与文化的共证:“云山接玉山”科学对应漳州将军山与台湾玉山同属武夷-玉山造山带的地质事实,数字落差(426米 vs 3952米)反衬文化等高,暗合族谱中“祖脉渡海东迁”的记载。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标题历经八次人机博弈,从机械的《怀陈元光父子开漳》蜕变为《戍漳剑影融沧海》,“融”字替代AI初稿“跨”,赋予文化交融不可逆的深意。
从数字基因到文化体温
当AI将“260公里直线距离”转化为“一脉云山接玉山”的诗行,技术狂飙终归于文明寻根。云霄台联会黄先生动情道:“‘庙火连沧海’照亮共同信仰,‘云山接玉山’感受血脉相连。”
未来,这首诗将化身AR课件还原“劈藤八堡”场景,谱曲为闽南文化合唱,通过全息投影打造“庙火连沧海”等沉浸剧场。
云霄同步启动三大数字人文计划:构建含5万条方言、地名、歌谣的文化基因库;打造“AI陈元光”用河洛话诵读《龙湖集》;推出多语言诗集触达全球闽南社群。
这场人机共舞的实验证明:AI可破解历史密码,唯有人类能赋予其温度——数字时代,文化传承正在技术赋能下实现“活态再生”。
附:《戍漳剑影融沧海,一脉云山接玉山》
漳潮夜吼铁衣寒,父偃蛮烽子戢澜。
劈藤八堡通泉驿,垒石三军化稻畦。
篝火联姻铜鼓寂,越歌归化汉书传。
至今庙火连沧海,共照云山与玉山。
(通讯员:林敏 张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