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云霄县莆美镇,坐落于将军山下的演武亭村获评“全国文明村”。这座藏着千年开漳记忆的古村,正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破壁”之力,让党建的红、文化的韵、民生的暖,在飞檐翘角间交织成崭新的乡村图景。
一抔初心,焐热千年文脉。演武亭村史馆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方海湖指着墙上的村志展板,向参观者回溯着村子的千年文脉:从唐时的屯兵练武场,到如今山水交融、文旅兴村的新面貌,既有党员故事、好家风好家训的代代相传,也有实践站深化“党建+文明实践”的生动实践——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带头落实移风易俗、承担环境整治包干责任,让这座古村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往昔的故事与当下的实践在村史馆里自然衔接,古村变迁里的红色担当愈发鲜明。红马甲们常说,“茶香话近邻、亭暖演武情”的板凳会,比村委会的大喇叭更能凝聚邻里;而一场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科普盛宴,带来的不只是沉浸式的科学探索之旅,更给了古村跟上时代步伐的十足底气。
一阵新风,吹散陈规旧习。村中社戏的锣鼓依旧热闹,只是家家摆宴的铺张不见了。村委会统筹集中举办民俗活动,为村民卸下了经济包袱。村规民约里“婚嫁简,情意长”“丧事省,孝心诚”的约定掷地有声,红白事“无吹鼓排场、无豪华车队、无礼金攀比”的“三无”铁规也落地生根。林大妈笑着说:“去年女儿结婚按新规办,省下的钱给小两口买了车,心里踏实!”有了“三无”铁规这一“护身符”,没人再为撑场面借钱度日,红包虽薄了,人情却更浓了。
一把扫帚,扫出绿水青山。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乡村振兴促进会组成的“拆旧拓新”志愿小分队,成立以来累计清理垃圾600余吨,今年以来共计拆旧338平方米,拓新127平方米。村里建立“网格化治理体系”,组织社会贤达、党员成立“文明实践服务队”,当队员们的红马甲上还沾着泥点时,村民们自发端来的凉茶,比夏日的风更解渴。100%硬化的村道洁净通畅,42%的绿化覆盖率让村子满目葱茏,这处处清爽里,藏着“垃圾不落地”的坚实口碑。
一份牵挂,连起朝夕暖光。围绕老幼群体的需求,暖心的服务体系正以精准的姿态悄然铺展:幸福院里,红马甲轻柔地搀扶着老人,莆美镇卫生院的医生忙着测血压、做心电图,这是实践站联合卫生院定期为65岁及以上老人准备的健康体检,志愿者全程协助引导;创新推出的“代际成长计划”藏着巧思,演武亭小学的小志愿者们当起小老师,假期里教老人用手机、读红色故事,数字鸿沟在笑语中消弭,孝老的家风也悄悄住进了童心,今年已开展活动3场次;不远处,适老化改造后的休闲广场上,三十多人的广场舞队正伴着旋律舒展,把夕阳的余晖舞成了最生动的风景。
一声乡音,唤醒千年故事。“这座陈政墓是‘开漳圣王’文化的重要见证,大家请看这一片石碑林...”将军山的石碑林前,返乡大学生小李举着扩音器娓娓道来,把陈元光开漳的伟业自豪地讲成“祖辈的奋斗史”。演武亭村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组织返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翻遍县志、访遍老人,把史料里的文字酿成带着乡音的故事。“圣王故事团”的新春讲解中,游客们跟着乡音穿越千年——原来历史从不遥远,它就藏在红马甲的青春声线里,藏在孩子们追着问“后来呢”的眼神里。
从猪圈旁的泥泞到广场上的舞步;从宴席上的攀比到板凳上的家常;从石碑上的沉默到讲解中的鲜活——演武亭的蜕变,藏在每一件红马甲的褶皱里,藏在实践站灯光下的每一次商议里。
将军山的风掠过古村,正捎来新的故事。这座文明实践站的“堡垒”,将继续把党建的根、文化的魂、民生的本深扎泥土,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演武亭的土地上舒展得愈发鲜活。
来源:莆美镇 云霄县委文明办
通讯员:刘琼 沈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