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编入新四军二支队的200余名云霄籍子弟兵,在卢胜的率领下,义无反顾地奔赴苏皖抗日前线,喋血疆场,奋勇杀敌。他们驰骋大江南北,与敌顽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的热血与英名,早已深嵌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重温先辈战斗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砥砺奋进力量。
正当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时,陈高顺、吴健、吴亚桂(吴仔贵)等一批云霄优秀儿女踊跃加入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简称“闽抗第三支队”),毅然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
1937年10月,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1月8日,“闽抗第三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一营。1月30日清晨,陂下(今下河乡坡下村)大埕上战旗猎猎,200余名云霄籍子弟兵庄严誓师,跟随新四军一路北上,挺进苏皖边敌后抗击日寇。
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党史顾问方志南表示,
“陈高顺是云霄县陈岱镇岱山村人,在1938年1月跟随卢胜北上抗日的200余名云霄籍子弟兵中,陈高顺是职务最高的,他当时的职务是闽抗第三支队一连连长。抗日战争时期,陈高顺随新四军北上抗日,他历任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锻炼成长,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陈高顺率部驰骋大江南北,与日寇作战数十次,屡建战功,他是在抗战烽火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
“我父亲吴健是云霄县下河乡坡下村斜格田自然村人,原名是吴来水,后来改名叫吴健。13岁的时候,父母早亡,为了养家糊口抚养三个兄弟,他去饶和埔诏县委创办的碗窑公司,就是坡下的我党地下联络点参加打工,在那边接受了当地游击队员的思想熏陶,逐步下定决心要参加革命。他在参加革命前就把三个兄弟寄托给亲戚朋友帮忙抚养,之后他就跟着卢胜、王胜北上抗日,参加了淮海战役、皖南事变等战役。在战场上,他经受了敌机的轰炸和炮火的袭击,身负重伤,他不怕牺牲流血,亲自带领他的战士英勇抗击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班长、排长和连长等职,6次荣立战功,小腿被炮弹炸成三级残疾。”抗战老兵吴健的儿子吴庆荣说。
“我父亲吴亚桂(吴仔贵)是1935年6月在当地参加红军的,后来经过几年的锻炼学习,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南方八省游击队北上抗日,他就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当战士。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作战,后来在1940年对日作战的时候负伤了,大腿被打断了,治疗了半年,再后来就一直在后勤方面工作,没有在前线。”抗战老兵吴亚桂(吴仔贵)的儿子吴东平说。
战士们一路向前,不畏强敌、顽强奋斗,面对敌我力量的悬殊,英勇斗争,愈挫愈勇,以血肉之躯开辟胜利之路,用奉献和牺牲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国难当头,云霄人民尤其是乌山人民踊跃报名参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但是幸存者寥寥无几。目前所知道的幸存者就只有陈高顺、吴健、吴亚桂(吴仔贵)等十几个人,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云霄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驰骋大江南北,屡立战功,逐步成为人民军队的中高级领导人,是我们云霄人民的骄傲。历史还要记住,在抗日战争中还有无数牺牲的云霄籍英烈,他们都是在抗日战场上对日作战中壮烈捐躯的云霄籍革命烈士。”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党史顾问方志南说道。
抗战老兵吴亚桂(吴仔贵)的儿子吴东平说,“我父亲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以前是一个小青年,不懂得党的政策,通过入伍学习,在队伍里锻炼成长起来。他们那一代人确实不容易,为了革命、为了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战争的烽烟已然远去,但英雄的故事永不褪色。无数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用青春与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他们用信念与热血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更需我们代代传承。
记者:方楚楚 方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