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故事唱响云霄下河扶贫好声音

  • 2017-09-13
  • 来源:云霄新闻中心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798 次
  • 暂无简介

    云网讯(陈可姗 下河乡党政办供图)初秋时节,走在云霄下河的每个角落,往昔的旧村落,如今有了大变样: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党建扶贫、光伏扶贫、处处给力。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底的4596人减少到1042人,减贫率达74%。


    晒着太阳能赚钱

    “下河村是福建省的省级扶贫村,以往村财收入全靠乡里的财政转移,自从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板以后,每年将会有5万元左右的光伏发电收入。”下河村书记蔡劲松说到。

    把发展光伏产业和脱贫攻坚捆绑在一起,是下河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摸索出的一条新的扶贫之路。结合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等特点,下河乡驻村扶贫干部和乡党委一班人从多种脱贫产业发展模式中反复进行对比和论证,最终选定通过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增加村财收入的突破口。

    “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让光伏发电发挥出积极的‘造血’功能,使贫困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下河乡党委书记朱光勇介绍到。

    无独有偶,同为贫困村的石屏村也结合当地实际,将光伏产业作为村财增收的重要模式来抓,并且把太阳能发电做成了“屋顶银行”。

    扶持一个村,带动一个乡。下河乡在总结前期有效经验的基础之上,考虑下一步将对6个贫困村安装分布式光伏,探索建立光伏发电收益分红长效机制,切实让精准扶贫产业由点到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青山绿水间走出一条致富路

    “以前一天都看不到一辆车,现在车多得跟城里一样!”一大早,下河乡下河村的蔡老汉,看着自家门前排成两列的汽车长龙感慨到。

    而村民蔡文杰则迎来了最忙碌的周末。在接受相关部门开办农家乐的培训后,蔡文杰在自己家里开起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服务。现在每个星期都有上千名来自厦漳泉地区的自驾游客到下河采摘杨桃,蔡文杰的农家乐也变得越发热闹。

    车子来了,游客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下河村“第一书记”张翊宁告诉笔者,下河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村里遍地垃圾,污水、粪水横流,河道内杂物堆积成山,整一副脏乱差的景象。

    来到下河村后,为给村民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张翊宁和同事们因地制宜找对策,向上争取资金建设杨桃公园和生态护岸,同时加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大大地提升了整个下河村的品位。昔日云霄人口中的“学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景区”。

    下河乡自2015年乡村旅游开发启动以来,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推动创新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兴产业来培育,突出因地制宜,着力做好“山水”及“特色”文章,建设下河杨桃生态观光园、七高际旅游景区,形成下河—车圩—梅林—七高际旅游精品路线,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沿线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杨顽意 拍摄

    昔日“地摊货”成今日“伴手礼”

    “以前的杨桃品种不好,都是酸杨桃,收成的杨桃又酸又涩,只能用来腌杨桃水,摆在地摊上,一斤几毛钱都无人问津。现在好了,省里面的专家来为我们改良了品种,县里、乡里也为我们村里的杨桃加大宣传包装力度,下河杨桃现在有了自己的品牌,价格也提升上去了,昔日的“地摊货”变成今日的“伴手礼”,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65岁的村民蔡老汉在自家的采摘园乐滋滋地向笔者介绍到。

    如今,村子里的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得红红火火,杨桃鲜果、风干杨桃、杨桃罐头、杨桃饮料等特色产品销售火爆,电商平台运营火热,村民们的致富方式越来越多样。

    下河村村主任蔡龙海告诉记者,他们的“扶贫经”就是依托地方特色和资源,给村民们找到致富发展的路子,帮村民们搭建起销售的渠道,引导村民改变发展观念,让村民们主动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下一步,下河村将根据当地资源和市场变化,着力构建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销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杨桃产业经营体系,形成“一产接二连三”格局,让村民们能从这片土生土长的故土上,开拓出发展致富的可持续道路。

    产业项目到户,转移培训到户,扶贫保险到户,帮扶措施到户。“输血”“造血”并举,精准扶贫扶根。下河乡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径,增强扶贫内生力,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多点开花,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挺起了“腰杆”,走上脱贫致富新道路。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