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和土地的故事——扶贫路上的下河乡“第一书记”们

  • 2017-09-26
  • 来源:云霄新闻中心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610 次
  • 暂无简介

    (云网讯)题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

    这是一片贫瘠的革命老区,4.9万人口中有2197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漳州市17个欠发达乡镇之一。

    自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来自省、市的一个个挂职第一书记来到下河乡,发现这里同时还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的村民勤劳、善良、智慧,正在与贫困进行不懈的抗争。

    3年过去,这里的扶贫工作队用“真情实意、真帮实扶、真金白银”,让村民告别了“吃水难”,新修的水泥路使这里与山外的世界畅通,贫困户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正在实现项目脱贫……

    深情浇灌着“土地”,“种子”植根于群众。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启迪、力量与力量的汇聚,下河乡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梦想,由此生根、开花。

    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这里有 “地球彩带”之称的百里杜鹃、花美果艳的樱桃花、鲜艳油香的油菜花、“春花秋实”的桃李梨花……这里不是美艳的公园,却承载着外龙村贫困户对未来脱贫致富的期许。


    外龙村村民林素枝已经60多岁了,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外出打工。外龙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政在得知林素枝的家庭情况后,来到林素枝的家中鼓励她到村里的人造花厂打工。

    “听村两委说,您为了补贴家用,需要外出打工。现在村里的造花厂建好了,您可以不用出远门,这样家里也照顾的到。”

    “是啊,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老伴身体不好,不能干力气活,平常一家人就靠我在外打零工贴补家用,有时要到较远的地方,老伴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

    “我跟厂里面说好了,只要您愿意,明天就可以去厂里上班了,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可以跟我说说,我会尽力帮助您。”

    利用空闲的时间,一家一户地了解情况,与他们交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起外龙村38户建档立卡户的家庭情况,杨政都能娓娓道来。

    村民林惠珍告诉笔者,他们的第一书记有时间就和村民们在一起,及时帮助村民们解决各种困难,“他介绍我们就业、修村道、送钱送粮送衣被,自从来到村里后,我们脱贫就有了‘主心骨’。”

    “不是外龙人却和外龙困难群众有共同语言,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却和百姓打成一片。”外龙村党支部书记林宝炎说。

    思想与思想的启迪

    初到石屏村时,第一书记冯俊勇很为难。“残疾人多,单身汉多,因病致贫的多,因灾致贫的也不少。这里山上没资源,村民缺技术,脱贫没项目。”冯俊勇说,千头万绪,扶贫工作难以理出头绪。


    这么多困难,什么困难最可怕?石屏村的老百姓说,天灾最可怕。

    “石屏村农业靠天吃饭,常常水旱灾害并发,每年都要被洪水淹几次,家家户户都特别穷。”既然没办法消除天灾,就只能从防灾减灾下功夫。在了解石屏村的情况后,冯俊勇和村两委一致认为,想要改变石屏的面貌,就要先从整治王公溪开始。

    说干就干,冯俊勇向上争取资金70万元,对穿石屏自然村而过的王公溪进行综合整治,解决灾害天气农田受淹问题,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在冯书记的积极争取下,石屏村争取到资金100多万用于排涝渠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滴灌、喷灌设施等农业水利项目建设,惠及石屏村一半以上人口。

    “自从冯书记来我们村之后,道路通了,路灯亮了,水灾也减少了,我们种植的果蔬再也不担心被淹了,收入也就增加了。”村民江财教高兴地说到。

    沐浴着水利扶贫的阳光雨露,石屏,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升腾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明亮曙光。

    力量与力量的汇聚

    从1块钱一斤都销售艰难,到如今的3块钱还供不应求,这就是小小的杨桃在下河乡下河村上演的“升值记”。

    然而,刚到下河村时张翊宁却发现下河村作为云霄杨桃种植“第一大村”,杨桃销售却很艰难,价格也不高,摆在地摊几毛钱都无人问津。张翊宁明白,此时的下河村面临着多数农村地区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守着优质天然的农产品,另一方面销路不畅、价贱伤农,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面对这一现状,张翊宁坐不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他发现交通不便利、市场信息闭塞、销售方式单一等成了阻碍下河杨桃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张书记带领村两委积极作为,向上争取资金,硬化道路,平整土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解决了果农种植的交通问题。在解决下河村杨桃销售问题上,张书记清楚地知道,要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他下大功夫,夜访入户,与村民们拉家常,将销售的新理念灌输给他们,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他们也开始主动去转变传统观念。与此同时,张书记与村两委协商,发挥下河杨桃协会的作用,及时、准确将市场需求、价格走向等信息收集、分析并分享给各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并主动抱团销售,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议价能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构建杨桃网络营销体系。

    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自从扶贫干部来了以后,把新的销售观念也带来了。现在下河杨桃的销售渠道畅通了,名声也打响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杨桃卖不出去了。”下河村民蔡老汉乐滋滋地说到。

    每两年都会有一批新的挂职干部来到这片土地上,为下河乡精准扶贫注入新的血液。他们用深情感化着这里的民众,用智慧带动着这里的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用责任诉说着种子和土地的故事。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