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居,林绿典夫妻俩一个切菜一个炒菜,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记者 范伟鸿 摄
☉记者 吴丽燕 吴志润
“有家的感觉,真好!”对于年近50岁的林绿典而言,今年冬天比往年多了一丝暖意。
林绿典,长泰县林溪村人,一位憨厚的中年汉子。由于种种原因,他曾一度是村里“有名”的贫困者——没有房子,没有老婆,只能“蜗居”在亲戚的破房子里。
在不少农村人的传统观念中,建新房和娶老婆是男人立信成事的象征,两样都没有,林绿典想要谋个像样点的工作更是困难,只有靠着打零工赚取不多的收入。“成家”是藏在他心中的梦想。
2016年,是林绿典圆梦的一年。
今年开春,漳州市委、市政府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把在全市开展农村贫困危房户修缮、贫困无房户建(购)安居工程建设和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突破口。
很快,村支书、村主任带领一班人找到了林绿典。村里决定将他申报为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户人员。最终,他被市里确定为农村贫困无房户人员,这也意味着他将“住有所居”。2016年,与林绿典同时被确定为全市农村贫困无房户的,在漳州共有989户2342人。
“党和政府要为我建房子?”林绿典最初有点不敢相信。
今年5月,林绿典的新房动工了。没有宅基地?村“两委”出面与村民沟通协调,出资补偿帮他解决。没有建房资金?村干部根据精准扶贫政策向上争取4万多元,亲戚朋友也主动借给他5万多元。
4个多月后,一座占地面积50多平方米的混合结构新房建成了。“房子是按照三层楼打的地基,现在盖一层先住,等以后有条件了再盖二楼三楼。”对于新房子,林绿典满怀憧憬与感激,“当初盖房子的时候,村干部隔个两三天就过来一次,从挖地基、砌墙再到装修,他们既联系施工队又帮着监工,就像自家盖房子一样,所以新房建得又好又快,还替我省了不少钱。”
房子建成后,考虑到林绿典没有固定收入,林溪村“两委”还帮忙引荐林绿典到附近的恒兴石材厂,当上了一名“烧板工”。与以前打零工相比,这是一份相对正式的“固定工”,每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我们家建房子总共花费了9.5万元,除去政府补助的4.9万元和我自己之前的一些积蓄,虽然还负了点债,但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相信很快就能把债务还清。”林绿典说。
“绿典建新房了”“绿典找着工作了”……林绿典在村民的眼中仿佛变了个样。好消息不胫而走的同时,还让他收获了梦寐以求的爱情。
早在去年底,林绿典便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在龙岩打工的姑娘赖春燕。然而,彼时没有房子、没有固定收入的林绿典始终有些底气不足。但这次,他不再退缩。
新房建成后,他主动联系了赖春燕。在多次交往中,赖春燕逐渐被他的热忱所感动,决定回到林溪村与林绿典组成家庭。今年10月1日,林绿典的乔迁之日,两人欢天喜地结婚了。
“虽然还背着5万多元的债务,但她的到来,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倍添信心和希望!”林绿典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站在一旁的赖春燕听到丈夫的话语后,也帮着谋划起他们的未来:“林溪村外来人口多,新房子刚好又在马路边,来年春节后,他继续上班,我就在家开个快餐店,两口子一起挣钱养家,争取以后把二楼也盖上。”
有工作、有房子、有了家,这一切对于林绿典而言,都在2016年梦幻般一一实现了。
更振奋人心的是,记者从漳州市扶贫办得知,在今年的精准扶贫中,漳州全市989户农村贫困无房户建(购)工作已基本完成,4169户危房户的住房得到了修缮。更多的“林绿典”由此在摆脱穷日子的路上步入了正轨,并将越走越好、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