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漳州市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综述

  • 2017-10-18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2146 次
  • 暂无简介

    过去五年,是经济领域改革加速突破的五年。漳州市以创新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坚定不移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五年来,漳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125.34亿元,是2012年的1.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196元,是2012年的1.5倍。


    万利达工作人员正对液晶屏进行无尘处理

      传统产业迎来“升级换挡”

      “2007年华夫饼,2012年伯力爵,2016年巴特脆,这几款明星产品在市场上持续走红,让我们尝到了创新的甜头。”龙海市海新集团董事长蔡土木兴奋地说道。

      从2006年开始,海新集团摒弃低端发展思路,接轨国际,不断推陈出新,成为高端食品市场的引领者。“这十年来,我们共引进9个国际项目,27条国外先进生产线,单单用于购买设备的投入就有9.8亿元,累计投资达到26亿元。”蔡土木说。

      实践证明,从供给侧入手,着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经营模式,方能从容应对困难、突破重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我市传统产业基础好、比重大,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产品附加值低,创新投入低,缺乏品牌支撑等。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专注产品练好内功、面向市场接轨国际、延伸链条抢滩市场等做法,做强做精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龙头带头,引导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S集聚,打造了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2016年,全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龙头企业明显增多,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达1090家,实现增加值1243.89亿元。

      高新技术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有力促进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15年,全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单位1405家,比2012年增加1034家,增长278.7%;实现增加值348.3亿元,比2012年195.8亿元增加152.5亿元,增长77.9%。2016年,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6家,比2012年92家增加44家,增长47.8%。

      技术改造,成为撬动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有力杠杆。仅去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645亿元,增长5.2%,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59%。近三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保持超过50%的占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太龙商业照明等13家企业通过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推荐科华等3家企业申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新兴产业点燃发展引擎

      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尽快由弱变强,成为新增长极。漳州挖内潜、引“外援”,聚拢壮大新兴产业的合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各地都在寻求转型升级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云服务正日益成为城市转型的技术“标配”。

      漳州抢占先机,去年12月,漳州开发区“招商局·芯云谷”开工建设,标志着福建区域首个第四代泛信息技术产业综合体启幕。目前有华为、腾讯云、软通动力三大国内龙头企业落户“招商局·芯云谷”,共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技术生态园区,让云计算、大数据落地漳州。

      五年来,我市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不断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6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29.4亿元,比2012年639.9亿元增加689.5亿元,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6.3%。

      追风逐浪,拥抱“互联网+”。近两年来,我市“互联网+”“生物科技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等新技术、新模式、新兴业态的新经济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此外,通过采用“公办民助”“国企与民营合作”“民营资本投入”“高校为主举办”等各种模式,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蓬勃兴起。截至今年8月,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05.42亿元,增长8.5%;互联网经济实现产值261.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1%。

      好风凭借力。“互联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也在不断创新中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围绕产业发展、资源共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推进各类众创平台多元化发展。

      智能制造动力强。重点培育一批重点行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44家企业列入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全年完成产值近700亿元,新增产值近100亿元。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年前,漳州的大通互惠只是一片“空白”,如今的大通互惠已是国内首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温阀门生产企业、国内最大单体阀门制造企业。


    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明鑫智能公司厂房杨志慧 摄

      从一块空地、一个简单车间,到拥有14多万平方米厂房、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从生产一种阀门,到自主研发10几类阀门产品、10000多种规格、型号;从单一生产,到集“研发、铸造、锻造、阀门及其执行器设”于一身的完整产业链。

      大通互惠就像我市产业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我市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追问题、解难题、促发展”和“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活动,促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政策领域的突破,提升了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了活力。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加速工业跨越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发展、促进工业企业增产增效等方面的实施意见及措施,有效帮扶和激励企业发展。

      改善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近三年来共兑现“科技十二条”“创新驱动七条”“工业二十二条”等奖励资金6400多万元,惠及375家企业。2017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3120万元。

      工业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五年来,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722.37亿元,到2016年达到5040.66亿元,年均增量超过45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也由1607家上升至目前的2247家,增加了640家。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36家,已培育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含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8家。

      五年来,依托创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勇立时代潮头。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迅速崛起,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引擎。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抓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市域列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

      近年来,漳州在全市开展“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活动,强化政策激励效应,加大政策落地力度,让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既能“减负”,又能“加油”。

      201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组织市直各有关部门对惠企政策进行一次“大起底”,全面梳理至今仍在执行的各项惠企政策,尤其是对中央、省、市制定出台的惠企政策,逐项明确政策类别、惠及对象、条件标准、文件依据等内容,并将在此基础上汇编成册,多形式、多渠道为企业送政策上门,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

      “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漳州还出台一批精准惠企政策包,为企业送去更多政策福利。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外贸出口增长的六条意见》《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清单》等政策文件,扶持企业发展。同时,通过调低费率,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漳州。

      “机器换工”智能制造

      近年来,我市重点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推广应用智能技术和装备技术,以“机器换工”方式降低用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改造。2016年实施“机器换工”503台(套)、减少用工近7000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众创空间共有30家,争创了一批双创品牌。我市众创空间可提供孵化场地面积达9万平方米,入驻创业项目和企业超400个,创业人数逾3000人。

      文字由记者朱秀敏见习记者廖瑜婷采写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游斐渊提供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