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漳州立人学校小记者:“拜师”非遗传承人 动手学制“小木偶”

  • 2017-10-27
  •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 编辑:云霄融媒|云霄新闻网
  • 观看:1936 次
  • 暂无简介
    记者 范伟鸿 摄

      10月22日,又是一个难得的周末,漳州立人学校校园里树影婆娑。上午9点,漳州立人学校翔宇楼下热哄起来,闽南日报小记者工作室团队与杨亚州老师等一行进校啦!小记者们早已恭候多时,“看过布袋木偶戏,今天还可以动手制作哦。”小记者们充满期待。

      授课讲述布袋木偶“家世”

      杨亚州,漳州“福春派”布袋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偶头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布袋木偶戏兴于汉,盛于唐。”“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扁担戏’‘被单戏’,它名称的来源跟它的结构有关。”在漳州立人学校多媒体教室,矍铄的杨亚州老师结合课件为小记者们讲解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起源,点评布袋木偶戏不同流派的特点……

      “喜怒哀乐一台戏,寸木窥人生百态。”随后,杨亚州老师还现场播放了一段布袋木偶戏经典剧目的视频,让小记者观看木偶戏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布袋木偶戏表演者善于运用手指,演绎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杨亚州老师授课风趣幽默,小记者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在笔记本上细细记录。“以前我看过布袋木偶戏,还参观过木偶展示厅,没想到还有这多的学问。”小记者李安萍说,老师的授课让她又长了知识。

      雕刻展现非遗精湛技艺

      “一刀雕出众生相,一笔点睛各显灵。”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它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杨亚州老师开始现场雕刻教学了。

      一转眼,讲台上放满了栩栩如生的木偶头和布袋木偶以及繁多的雕刻工具,孙悟空!猪八戒!小记者的眼睛立刻亮了,纷纷凑近细细观看。“我们选的木头为香樟木,打粗坯是木偶雕刻中最重要的一步,稍有偏差,就很难成型,只得重做。”杨亚州老师边雕刻边授课。桌上的雕刻工具轮流上阵,木屑像花瓣一样从他手中纷纷坠落,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形象的木偶就出现在小记者的眼前。“好厉害,人物好传神啊,眼睛炯炯有神呢。”小记者们纷纷赞叹。

      “雕刻眼睛很重要,因为手势和习惯,我通常是左边刻完再刻右边。”杨亚州说,一个木偶头作品,除樟木的选材外,还要经开坯、雕刻、修光、打磨、补隙、刷泥、开脸、装饰等十多道工序,“像这样的木偶只是初具模型,还要进行打磨、打底、上色。”杨亚州老师说,光打磨和打底两道工序就要反复十几遍,每个环节都丝毫不能马虎。打底时,每打一层底就要再抛一次光,完成一个木偶一般要打七八次底,抛七八次光。

      体验制作专属创意作品

      紧接着,进入小记者的创作时间。按杨亚州的设想,小记者们还不善于用刀具,改用泡沫代替木头制作卡通布偶,他觉得木头雕刻用刀安全是制约木偶雕刻体验环节的一大因素,为了让小记者也能体验制作木偶的乐趣,“把原理告诉大家,孩子动手,加深印象”。

      “小记者们,现在你们先在头上画出自己想要的人物形象,然后粘上头发,并挑选下衣服。”杨亚州的助教现场演示了卡通布偶的制作程序,可爱的布偶形象让小记者跃跃欲试。

      “我想做一个萌娃”“我想做一个彝族姑娘”……小记者们拿到材料后,开始了构思、动笔、制作。有的忙着画出自己所想要的形象的眉、目、表情,有的在比画着头发要如何绑系,有的则在思考如何搭配衣服。杨亚州与助教手把手指导小记者,并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小记者们不仅自己动手,还相互配合协作,经过努力,一个个形态各异、富有创意的卡通布偶作品出炉了,小记者有了专属于自己的作品。“真有趣,我们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够动手体验,感受传统技艺的神奇。”卢柏豫率先完成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说道。

      现场,大家还相互展示分享起自己的作品,杨亚州一一给予肯定点评,他冀望孩子们:“漳州布袋木偶是本地的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是漳州的一张名片,希望小记者们能够进行传承与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漳州布袋木偶,理直气壮地展现我们的文化。”

      “这样的活动挺好的,‘大师’近距离传授,学生动手体验,让学生了解漳州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漳州立人学校带队老师吴天炳说。

      ⊙记者陈晓云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