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时间,曾经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长泰县岩溪镇珪后村,来了个干净美丽“大变脸”,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变化如何产生?2013年开始,珪后村推出一系列“生态+民生”的务实举措,全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继啃下“养猪业整治”“垃圾整治”“旧村改造”等一块块“硬骨头”,让乡村环境发生“美丽蜕变”。
珪后村入选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 白志强 摄
猪倌转产
“不当猪倌之后,我专心做木工。目前年收入10多万元,工作环境比养猪那个时候好多了,工作强度也比以前小。”村民叶阿发叙述。
在珪后村,像叶阿发一样成功转产的养猪户共有400多户。
“我们村原本是一个养猪大村,高峰时全村生猪存栏6万多头,带来空气发臭、水源污染、蚊蝇滋生等环境污染问题。”珪后村党支部书记叶高发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头猪的排泄量相当于5个人,按此计算,全村等于承载30多万人的污染排放,导致整个村庄总是臭气熏天。”
2013年,珪后村开始专项治理养猪业,禁止在村庄内养猪。
“如果不养猪,家庭收入如何拓展?刚开始,我也很犹豫,经村里反复动员,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确实不能只顾自己赚钱,让邻居受罪。因此,我结束养猪生涯,专心当木匠。”叶阿发回忆。
在村委会的引导下,珪后村400多户养猪户陆续转产,从事水果蔬菜种植、淡水养殖、到附近工厂打工、经商做生意、乡村旅游服务等行业。四年来,全村共拆除猪舍12万平方米,消减生猪存栏6万多头。
“现在,村庄空气十分清新,沟渠之水也变得清澈。左邻右舍都认为,当时的选择完全正确。”叶阿发说道。
“美丽”约定
每天早晨6点和下午2点半,伴随着一阵清脆动听的铃声,珪后村保洁员叶清福都会和9名同事一起,驾驶电动保洁车,按片区到村民家门口收集分类好的垃圾,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再由镇转运到垃圾发电厂。这样的“规定动作”,他们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四年多。
“以前,垃圾一般投放在村中的垃圾堆放池,保洁员无法及时清理,造成垃圾遍地落、蚊蝇满天飞。”今年66岁的村民叶启成说。
珪后村探索推行“垃圾不落地”保洁新模式,将村庄保洁整体“外包”,并在每家每户门口设置垃圾桶,由保洁员与村民沟通商量,定时上门收垃圾,促使垃圾“不落地”、直接运出村外,有效解决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美丽”约定能否长期运行,经费保障很关键。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珪后村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的方式,保障垃圾处理经费的落实。目前,县、镇财政均按每年每人20元给予补贴,加上个人自愿缴费的10元,每年每人共50元,全村5020人每年约有25万元经费,基本满足保洁员工资支付和卫生保洁设备的购买维护等。
如今,“垃圾不落地”的“美丽约定”已是珪后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品牌。讲究卫生、热爱生态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乡愁保护
唐代的庙宇、宋代的宗祠、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闽南的秋季,漫步在珪后村不到500米的村道上,人们能够感受古村的乡愁民俗,邂逅关于建筑的传奇故事。
“知书晓礼、坦诚达理、殚心笃志、建功立业、敬老爱幼、尊贤惜才……”追远堂中,叶氏祖训映入眼帘。
棣芬堂前,晒在大埕上的金黄稻谷,充满阳光和丰收的味道。棣芬堂里,龙津大讲堂正在开讲,村民齐聚一堂,聆听家风祖训、学习科技文化。
四年来,珪后村持续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对30多座古民居进行修缮,深入挖掘该村“忠”“义”“勇”“孝”“廉”文化内涵,并在修缮好的古厝之中开设龙津大讲堂,让村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珪后村还加大古民居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建了8个农村公园,为村民开辟了健身运动、休闲娱乐及开展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乡村大妈,唤上左邻右舍的姐妹,到自家门口的美丽公园中,秀起了欢快舞姿。
☉本报记者邱丹燕通讯员林少波